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曾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至理名言——难得糊涂。关于这四个字的由来,是有典故的:
清朝乾隆年间,画家郑板桥中了进士,担任山东范县的县令。有一天,一男一女两个人来到县衙,女的还没开口,男的就开始斥责女的不是,说女的为了贪图钱财,不惜用身体诱骗他。女的听到男的这样说,显得非常气恼,当场与男的争辩起来。
其实郑板桥认识这两个人,男的是镇上的富乡绅,名叫魏善仁。此人经常吃喝嫖赌,坏事做绝。女的名叫朱月姣,是个寡妇,长得貌美如花,只是丈夫命不好,和她新婚不久便撒手归西。但是朱月姣吃苦耐劳,在当地广受好评。
两者一对比,郑板桥大致看出了事情的端倪,肯定是魏善仁耍阴谋诡计占朱月姣的便宜。可是审理案件要有真凭实据,而不能以情判案。想到这里,郑板桥随即判朱月姣有罪,朱月姣一听,气得大骂郑板桥不明事理,是个糊涂官。
郑板桥不与朱月姣争辩,他假装糊涂地对魏善仁问这问那,最后逼得魏善仁无法继续编下去,说得前言不搭后语,一下就露出了破绽。在确凿的事实面前,郑板桥大声判道:“打魏善仁50大板。魏善仁为富不仁,亵渎孤孀朱月姣,罚银30两,以弥补朱月姣的名誉损失,如果不按时上交罚银,拖延一天,增加10两。”
朱月姣这才明白郑板桥刚才的糊涂是假象,于是赶紧说:“大人,我错了,我不该骂你是糊涂官。”
郑板桥哈哈大笑:“济贫惩伪善,此案需奇判,若说我糊涂……”
朱月姣回应道:“难得的糊涂官。”
突然,郑板桥有一种顿悟,觉得人生应该如此,难得糊涂啊,于是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清清白白做人,下联:糊糊涂涂做官,横批:难得糊涂。从此以后,“难得糊涂”就成了郑板桥的座右铭。
清清白白做人,糊糊涂涂处事,郑板桥用看似糊涂的办法澄清了事实真相,稀里糊涂之中,不失明智和机灵。这种不与人较真,不与人争辩的处世之道,是历经世事沧桑后的成熟与从容,是大彻大悟后的淡定心态,是饱经风霜、历经坎坷后的智慧,是看透人性、看破事实后的举重若轻的谋略,是淡泊名利、洒脱不羁、包容万象的非凡气度。
糊涂处世并非真傻,而是一种机智,一种谋略。心中自有明镜在,何愁照不出事实的真伪?可笑的是,生活中有些人并不聪明,却装聪明,自以为聪明。比如,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他们爱与人争个水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