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舍弃世俗的偏见,相信自己(第1页)

从前,有一个人问一位禅师:“禅师,我把一只鹅养在一个很小的瓶子里,瓶口很小,慢慢地,鹅长大了,出不来了。我现在不能打破瓶子,如何让我的鹅走出来呢?”

禅师淡淡一笑,说:“为什么不能打破瓶子?”

那个人说:“如果我打破瓶子,会伤到无辜的鹅。”

禅师说:“谁说打破瓶子,一定会伤及鹅。不打破瓶子,才叫伤害鹅。”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却意味深长。禅师的话充满寓意,他在提醒人们不要作茧自缚,不要被固有的偏见影响。有时候,世俗的偏见就像那个养鹅的瓶子,如果不将其打破,挣脱偏见的束缚,我们就很难轻松自由地生活。

世俗的偏见就像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利刃,对于某些偏见,如果我们不去纠正,不跳出来,就意味着随波逐流,更意味着自我伤害。

在著名作家杏林子现代寓言这本书里,有一个长了三只耳朵的兔子。这只兔子被同伴嘲讽,被同伴戏弄,大家都说它是怪物,说它是异类,不愿意和它玩。它感到非常痛苦,经常躲在无人的角落舔舐伤口。

有一天,它作了一个决定——割掉多出来的耳朵。从那以后,它和大家一模一样,再也不受大家的排挤,它感到快乐极了。

时隔不久,它来到另一个森林游玩,它看到了惊人的一幕:眼前的兔子竟然全都是三只耳朵,就像它以前那样。由于这个时候它少了一只耳朵,和那些三只耳朵的兔子不一样,因此它们都嫌弃这只兔子。它只好怏怏不快地离开了。

从那以后,这只兔子形成了一种认识:只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错的!因此,它不停地模仿别人,永远和别人保持一种风格,生怕自己被别人孤立,但是它在不停地改变中丝毫感觉不到快乐。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的自信心就如同那只兔子一样,是相当脆弱的,对很多事情的担心,对很多偏见的坚信,导致我们经常处于不快乐的状态中。事实上,偏见产生于无知,这种无知既表现在对自我的认识不足,也表现在对他人的认识不足,更表现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足。

生活中,很多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往往“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既会伤害别人,也会困扰、烦扰自己。比如,有个女人结婚后和老公感情不太好,两人经常吵架。于是,她见人就说:“农村男人千万嫁不得。”原来这个女人是城里的富家女,而她的老公是农村人,阴差阳错,他们走到了一起。可是结婚后,争吵就没有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