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江湖险恶,人心不古,讲述的就是高振现在的感触,放下赵谦送来的报纸,叹了口气。那天刚整训完新兵,第二天早上赵谦就急急忙忙的跑了进来,手中拿这份报纸,说出大事了。
疑惑的接过报纸,扫了一眼,同蒋介石一样大骂娘西皮。入眼的是一堆的板砖,披头盖脑的砸向自己,反过来一看,原来是《向导》,怪不得。
上面说自己限制工农,琢磨来琢磨去,可能是跟商团签订的密约被人抛了出去。可这就怪了,凭什么就说自己,廖仲恺一个字都没提,当时可是我俩一起签的,他的名字还在我上面呢。
不但是《向导》上面出现了此类批判后,黄埔军校里面也出现了此类言论。一些学生还是议论,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廖仲恺和蒋介石及周主任都保持沉默。
高振正边看边想,有人从背后拍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是邓演达。邓演达小声的凑在高振耳边说:“文革,你注意到了没有,有些士兵对这次移师韶关有点抵触。”
高振听完庄重的点了点头,徐志勇他们也向自己汇报过,说是士兵们好像在南康失败的原因,而且矛头直指苏俄顾问那边。
放下报纸,叹气道:“多事之秋啊。”
邓演达点点头,自从真正当这个党代表之后,他对上回独立团在江西遇到的伏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明白了高振为什么痛哭失声的说士兵是冤死的,却不敢像士兵一样肯定是苏俄顾问那边的问题。
边想边摇头:“我看,这事你还是要跟士兵们说说,他们比较听你的。”说完,好奇的拿起被高振放下的报纸,
“难为了这帮瓜娃子了,呵呵。”高振无奈的吐出四川的名言,笑了笑。
“砰”的一声,邓演达把手上的报纸拍在了桌子上,政府和商团的密约他是知道的,也表示赞同暂时先有这么一份约束,让双方不用总是通过暴力解决矛盾,坐下来商量着谈。而报纸上,完全是扭曲了高振平日的所作所为,把他形容成一个典型的破坏合作的右派,这让邓演达从内心里激发出一阵怒火,道:“忠革,你不出来把话说明了么?”
高振也被邓演达的行为吓了一跳,听懂话的意思,面不改色的道:“反击么?谁有功夫跟他们扯这嘴皮子仗。”
邓演达似笑非笑劝道:“你至少也要说两句,不然到时候什么东西扣在你头上你都不知道。”
“我记得上次在江西,给我最多的感触不是那份伤心,而是觉得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做也好去悟也好。总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