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临时政府(三)(第1页)

孙中山已经快到了日本,在日本稍作停留之后就会在天津登陆,直奔北京。段祺瑞和张作霖先后邀请孙中山来京,暂时的缓解了北京的局势,直系的这次损失时最大的。不但失去了北京政权,甚至在南方,他们也失去了大半个江西。而相比于江西和北方的剑拔弩张,广州的局势有些平静。

唯一值得胡汉民头疼的,也就算的上是东江的陈炯明,和现在两党之间的分歧。谢持等人开始在报纸上大肆的污蔑**,让许多国民党左派都感到不满。

作为宣传部长的汪精卫倒不用为此事发愁,当孙中山筹备改组的时候,他就表示过反对。此次孙中山北上需要取道日本,作为曾经在日本留学过的他自然相伴左右。孙中山还是对其颇为看重,后来在北京病危之时,也是他代为起草遗嘱。

坐落在黄埔岛上的教导团,自从黄埔一期学员的正式毕业之后,也逐渐的走入了正规。独立团的士兵大部分是在广州征兆的,后期步入了不少直系旧兵。而黄埔的教导团比较干脆,直接从浙江招兵。

方法倒是干脆,大部分士兵一听说是到老乡手下面效力,没有太多苛刻的怨言,不过这兵就不好运了。为了预防有人在路上逃跑、能够安全的送来,陈立夫和蒋介石算是苦大了头,才陆续的把兵运来。

装备倒是没有让俩人头疼,全制式的苏俄装备,不过看起来不像是新的。即便如此,留守在广州各系军队照样是看着它们哈喇子鼻涕流满脸。

教导一团已经顺利的组件完成,所有军官都是黄埔出身,团、营长皆是以前的黄埔教官,学员大部分在担任连拍指挥。和独立团有所区别的是他们的党代表直接下到连级,不像独立团,就一个摆设。

根究高振的了解,蒋介石对于教导团还是充满了希望的,看到一团的建立,正掰着手上的有限资金,准备建立二团。营地正好放在原独立团驻扎的地方,什么设施还都齐全,何乐不为。

一大早,作为广州省长兼财政部长的廖仲恺就被胡汉民招到大元帅府议事,内容就是邓演达起草的《赣州临时政府行政条例》。邓演达在起草过后,高振就亲笔在上面签上了署名,并把各代表署名都随电报共同发出,好在独立团有自己的电报机,不然花费也不再少数。

高振和廖仲恺是属于两种人,俩人的政见比较相似,在支持国共合作方面俩人可谓是国民党中的坚定派,而到了工农革命运动方面就出现了分歧。虽然二人都受到过西方法学的影响,但观点也有差别。高振认为既然有法律,就应该严格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