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议案(第1页)

‘东征’这个字眼一直被革命党人宁记,可以说在数人心中胜过‘北伐’。真的要说起来,陈炯明和孙中山之间的矛盾更胜过了高振和苏俄。陈炯明自参加革命起就坚持‘联省自治’的主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全国,而孙中山是‘中央集权’的奉行主义着,不惜以武力征伐,来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

两者谁的主张更好,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从现在的局势看来,不少人抱有着和陈炯明同样的心思,而孙中山的主张更被世人接受。因为不合的摩擦最终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反目成仇。

正当革命政府这边准备为东征做准备的时候,陈炯明也在自己盘踞的东江地区积攒实力,二至只是静待一个时机,一个可以出兵的时机。

自赣南平定以来,尤其是吉安反击战的里里外外内情被高级将领知道其实它是豫军和独立团拼出来的,可宣传口径上却统一的为北伐军。因此作为北伐军司令的许崇智在广州革命群众眼中几乎成了睿智将领的代表,能够只在后方就可以指挥革命政府成立后最盛大的一场胜利。

不过随着相继的报道,独立团和豫军的字眼更多的被提起。樊钟秀许多人都知道,而他们对于高振的了解,更多是上次他的演讲之后所看到的报道。许多从事新闻人士的记者,纷纷的表示自己想要参访这位充满争议,又是革命政府中最年轻的将军。

要说革命军的高级将领中谁最年轻,当属高振。1901年出生,至今还未满25岁,却已经是中将军衔,手下指挥着2万余士兵。

充满争议更是胜前面前面的几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广州密约的曝光,让世人第一次认识到革命军当中还有一位留德归来的军事将领,震惊广州城的“商团事件”就是他亲手策划执行。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苏俄被捅到了痛处,被冠以“右派”而闻名。紧接着又是一次感人肺腑的豪言壮志,让人们打消了对他的敌意,从对立转向了崇拜,那一封“我有着一个梦”被市民相互传送。

一切的一切都在吸引从事新闻相关人员为能不能参访到高振而煞费苦心。

同样为高振煞费苦心的还有胡汉民等各广州实力派人士,自赣南的赣州和吉安临时政府建立之后,高振的一举一动就牵动着坐在会议室里的各方人士。尤其是他们先后在一天之内收到了从吉安发来的三份电报议案之后,胡汉民大为着急的邀请各实力人物前来大元帅府开始就赣南的相关事宜展开一次议案会议。

最早的一封电报是关于独立团整编为独立师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