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广告的传播效率,看起来是个很宏大的命题,但其实核心的技巧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就是增加自传播。
一提到自传播,很多人可能马上会想到新媒体营销,微信,H5,杜蕾斯,想到转发一次捐一块钱,女主播在直播时肩带掉了等等。
这些都还算正常的联想,我有很多不正常的朋友,他们陷入了一种创新焦虑症的死结当中,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最近有没有什么新技术、新玩法?咱们能不能弄个 VR?能不能弄个 AR?
追求更新奇的广告表现形式,这没有错。但把手段变成目的,可能对创意传播、对病毒传播的理解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雷军老师在江湖上的成名曲。他在印度的一次发布会上,秀了一句湖北仙桃口音的 Are you ok,被网友改编成洗脑神曲,拿下了格莱美最佳亚洲新人奖。
另外一位歌坛老鲜肉,国民老公王思聪的亲生爸爸王健林老师,在年会上唱崔健《假行僧》,这个视频突然爆红,万达的微信公众号据说还做出了好几篇十万加。
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英文开场白,一个年会上并不出位的表演视频——尤其跟刘希平老师的人肉舞蹈差远了对吧,最后都变异成了一支病毒「超级广告」,为什么?
你可能会说,这些广告都是意外怀孕。但通过这些意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被忽略的真相,那就是所谓的创意广告,并不一定在表现形式上多么的新奇,换句话讲,其实所有的旧媒体,都可以变成新媒体。
比如上期我们讲到,分众媒体是个传统媒体,但我们投一句魔性的广告语,亲生的爸爸,用三个爸爸。消费者看了之后觉得有意思,愿意分享,那么分众媒体就变成一个超级微信大号,变成了一个自媒体的病毒信息源。
分众媒体门槛还是有点高,挥一挥衣袖,几百万就被江南春老师卷走了。对我们的同学而言,无论你是甲方还是乙方,一个更低门槛的实践,其实是对报纸广告的新媒体改造。
很多年前,我们参与韩寒处女作《后会无期》的推广,在《新京报》上打过一个整版广告。文案是我写的,叫做「韩寒电影卖得好,小野嫁妆少不了」。血红的几个大字,占据了 90% 的版面,广告下方有一行小字落款:全国女婿后援会祝《后会无期》大卖。
这句文案对新京报的读者来说,有广告价值吗?他们看了之后会产生买票的兴趣吗?我认为很弱。
他们不是这个广告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