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大家非常熟悉,其实不用讲,很多同学都运用得炉火纯青。吃个蛋挞,好吃到 cry;看个文艺片,墙裂推荐;客户说两句,能气到原地爆炸……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一届的夸张跟过去有些许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画面感。
比如说,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得了一种病,叫做手机依赖症。那如果你做一个公益项目,希望大家能放下手机,更多面对面交流,该怎么做?有设计师出一张海报,一个人被关在手机形状的监狱里。手机变成监狱,手机变成镣铐,手机变成捆绑你的绳索,这就是一种夸张。
但这种直观的画面虽然能让你有所触动,但还是特别传统的恐吓式营销,消费者总会有被绑架的感觉。
宜家拍过一个特别好玩的病毒视频。它把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聚焦在饭前拍照发朋友圈这个嘈点上,然后把这种秀美食的行为,极尽夸张之能事,通过穿越的情节进行表现。一个十八世纪的贵族家庭在吃饭前,先得找个画师来把美食都画下来,画个几十个小时,然后仆人们带着这幅油画,快马加鞭,将其送到各个朋友的家里,让朋友们看一眼,点个赞,然后再带着画回到家中,家里的人才能开始动刀子开始吃饭。
手机时代一个再简单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宜家将其转换一个时间的频道,立刻就变成了一种超级夸张的故事情节。这种夸张,相比较那种简单粗暴吐槽饭前拍照深夜放毒的行为,就显得高级黑了很多。
所以,我们在用夸张的手法做创意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画面感,它的故事性,而不是简单的冠一个史上最什么什么的名头。
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时候,小钢炮老师嫌万达给的排片太少,就以弱女子潘金莲的口吻发了一封给王健林的公开信,希望能获得公平的待遇,也就是更多的排片,后来王思聪代父出征,微博上强硬回应,说排片少是因为觉得片子不好看,让冯导好好说话,别老是阴阳怪气。针对这件事,我写过一篇稿子,标题加入了朋友圈最大的组织标题党,叫做《冯小刚想绑架王健林,结果被王思聪一脚踹翻》。
绑架、踹翻,这些词都在夸张,但夸张的画面,又能对应的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总结起来,运用夸张的手法对一个品牌和产品进行包装,无非是几个角度:产品特性(包括外在的形象设计、内在的技术细节、特殊的原材料),使用场景(包括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产品利益(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功效)。
这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