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争相捐赠(第1页)

楚县丞看向一旁的里正和乡绅财主们,问:“你们看着孩子们的午餐,有何感想?”

突然被点到,他们都有些紧张,但是周家村穷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不是穷了一年两年,那是穷了几十年。

外村的人都不愿把姑娘往周家村嫁。周家村成年男女很多都是用换亲来完成婚姻大事。

这也导致了周家村,几乎家家都沾亲带故的。

所以,才能集体培养出个周举人。

如今周举人回报村子,也是品德高尚,可他们能说什么呢?

里正说:“周家村真的穷,孩子们也跟着受苦。好在有周举人肯盖学堂免束脩教他们读书。”

周奉煜连忙说:“你们误会了,这学堂是安芮钦先生一家出资修建的。学堂里所有的一切,包括学生们的衣帽、用的笔墨纸砚在内,全都是安先生一家出钱买的。”

“安先生花钱建的学堂?免费供这些孩子们学习?”

楚县丞连忙扫过食堂寻找安芮钦的身影,却不见他。

安禹恒便接了一句:“是,是我们家出资的。少年强、则国强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我们能力有限,但是做总比不做好!”

楚县丞听到这几句话,心里顿觉震撼。这样的胸怀,这样的远见,怎么就被冤枉,被埋没乡间?

只能觉得痛心!不平!又感动!

“说得好。我一年给学堂捐十石大米。”一个大财主立即率先表态。

“我也捐十石大米,再加……三头猪。”

“我也捐十石粮食,再加一百斤油。”

“我也捐……”

江舒云面带微笑,很是满意。这学堂开起来容易,维持下去将是一笔巨款。

普通人家供一个孩子上学都困难,何况是四十六个呢!

食为天将来生意再好,怕也难得一下供这么多孩子。乡绅财主有钱,让他们一人支持一点,这学堂不就能好起来了吗?

江舒云心里算了一个账。

他们一人捐十石米,那就是一千二百斤。每个孩子二两,加三个教职工就是四十九个人,一天十斤左右。一年除去假期大概要吃三千多斤粮食。

看来这几个乡绅财主捐的粮食够他们吃一年的。

不错,不错!

孩子们吃饭的问题给解决了。

“我替孩子们谢谢几位大善人了。”江舒云连忙朝着他们鞠躬。

周先生和黄元格带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