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袁绍骂刘(第1页)

“刘备是什么东西,只是*着是汉室宗亲,竟然也被封了个豫州牧。”袁绍一回到自己的大帐便立即大发脾气起来。

袁绍接到献帝的密旨之后,确实犹豫不定,手下谋士也分成两派,一派主张立即奉旨率军将皇上迎接到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派的主要人物有田丰、沮授、许攸、郭图、辛毗,另一派则认为不应该迎帝到邺城,这一派的主要人物有审配、逢纪、辛评、荀湛、王修,正好是五比五,袁绍难以抉择究竟是迎驾还是不迎驾。

既然袁绍难以抉择,两派的人便唇枪舌战起来,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是成就宏伟霸业的最佳途径,什么若是皇上到了邺城,欲将主公置之何地,什么主公正可以天子之名扬威四海,一统乱世,建立不世基业,什么主公若是架空皇权,必被归以董卓、李郭之类,遗臭万年。总之,听着两边吵吵嚷嚷,袁绍的头都大了,一会觉得这几个人说的有道理,一会觉得那几个人说的有道理,袁绍首次感受到谋士太多的弊端--意见不能统一。

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袁绍听着听着,差不多快要睡着了,两边的人还是没有争论出一个所以然来。就在这时,淳于琼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平衡,也使得袁绍最终下定了决心要逢迎献帝到洛阳。


淳于琼是袁氏旧吏,而且还是不一般的旧吏,袁家四世三公,淳于家也做了袁家四世的旧吏,到了袁绍这一代正好是第五代。淳于家对袁家向来是忠心耿耿,是以淳于琼也向来倍受袁绍信任,袁绍对其言听计从。

淳于琼此人好酒,几乎是每喝必醉,但是还不至于到因酒误事的程度。但是,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淳于琼只因酒误事过一次,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失了乌巢,也就是那一次,使得袁绍官渡兵败,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从此淳于琼再也没有喝过酒,不是他不想喝,是因为他也因此丢了性命,被曹操的大将乐进一刀劈死了。

淳于琼此人颇有勇力,却敌不过颜良、文丑,也算得上是颇有谋略,却连逢纪、审配也不如,属于文武双修,两样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也就是因为他两样都懂一些,更被向来以儒将自称的袁绍器重,因没有逢过大战,淳于琼在计谋上也没有什么失误,这也是他能够一直倍受袁绍重用的一个原因之一吧。

恰巧,昨晚淳于琼刚刚在许攸的府上喝过酒,两人称兄道弟大半夜。许攸此人平时自命不凡,不屑和逢纪、审配为伍,而田丰和沮授却因为许攸的人品而不愿和他过于往来,于是许攸只好和淳于琼交往甚密,主要还是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