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共和国所经历的每一次大萧条中都有对通货膨胀的强烈要求,而这年这一呼声的坚决与强烈程度使贾卫民无法拒绝它。上述大胆的行动是一种妥协折衷的结果。主张实行通货膨胀的论者相信,不断上涨的物价与经济复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则将加重人数众多的债务阶级的负担,而使通货的价值恢复到缔结债务的水平,对于恢复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平衡”,从而阻止经济崩溃是十分必要的。正如贾卫民后来所说的“我们已经明确地决定要设法增加所有的价值。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或者用破产和取消抵押其赎回权的办法把债务减低到财产价值之下;或者增加财产价值,直到它大于债务时为止。很明显,后面的一条途径是国家恢复元气而又不会毁灭人类价值的唯一合理的方法。”着名历史学家林洁在评价贾卫民新政初期这些大刀阔斧的金融对策时说,那些对国家经济前途带有根本性的决策权,将归具有对人民负责精神的政府所拥有,而不再由坐在上海银行董事会会议室的老板们所拥有了。
其次是针对农业危机的农业调整法案。鉴于农产评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以及中西部农民日趋暴烈的斗争局势,贾卫民一上任就授意农业部长袁隆和助理部长藤结御着手拟定一个农业法案。该法案于12月3日提交国会,众议院于12月5日通过。参议院则对之进行了长达几周的激烈辩论,尔后才予以通过,总统于1月12日签署。该法案名曰《农业救济与通货膨胀法令》,俗称“第一农业调整法”。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以及恢复农民在经济大萧条前黄金时代所享有的经济地位。为此它授权设立一个隶属于农业部的农业调整署,以负责农业产的调整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并规定平方法主要有:对志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津贴;对与政府合作的农民给予商品贷款,而将其耕种面积减少30%的粮食种植者可用其收成作担保,并有权储存总量的70%粮食以待高价而沽而其余的30%则由国家按照市场价或按高出市场价1.5%的价格收购尔后再由等于市场价的价格售出国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因此损失了一大笔钱,其实不然农民虽然有权储存总量70%的粮食但却要交纳每千克4元钱的保留税但大多数农民为了不交纳者每千克4元的“重税”只好按低于市场价2%的价格售给国家。
“大陆”销售协定以消除浪费。所有用于这些调节的经费来源是征收有关"基本"商品所制成产品的加工税。该法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