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佳期如梦(第1页)

这一年是怎么过的?用熊秉刚后来的话说:过得飞快!世人对这一件事还没弄清楚,马上就有新问题摆在面前。1965年,熊秉刚到塘山小学没上几天课,《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政治学习读报纸时,熊秉刚感动得流出热泪。人们自觉地拿自己与焦书记比,寻找差矩,真诚地用实际行动向焦书记学习。全国很快形成学习焦裕禄同志的热潮。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突然发表姚文元的长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很多善良的人还以为这只不过是学术批判而已。但也有不少人分析:这事来头不小。果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都一下子热闹起来。姚文元的文章一出,1966年2月,《人民日报》又把《谢瑶环》拿出来批判.说是一株大毒草。后来就是三家村,燕山夜话,邓拓、吴晗、廖沫沙,全民共讨之,全党共诛之.再后来,各地都挖出一批"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思想的三反分子".江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谷霁光,是江西揪出来的第一个“黑帮分子”。小芸的父亲曲升平,在师院音乐系教民乐,很快也和谷教授一样,被省委派驻的工作组点了名,在院内第一批揪出来示众……

《江西日报》接着又指名道姓地批判省文化局长石凌鹤。凡是报上要批判的人,不外乎说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长期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思想云云,把他们的著作一一拿出来上纲上线,批得体无完肤.说要打倒在地,踏上一万只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熊秉刚一天到晚惶惶然。这些上报的人物,个个都是名人,高级干部。有的当了一辈子大学教授,有的本身就是老革命。他们也要反党?真是人心隔肚皮、世事难料啊!熊秉刚心里觉得冷嗖嗖的。

你想,这种社会环境,政治气氛,谁还有心思提着礼物去拜见岳父岳母啊!就是去了。曲家有人接待吗?这事就这样耽误了下来。

曲小芸发现自己对舞蹈编排有浓厚的兴趣。省歌舞团一位编导看了小芸的作品后,没想到小芸这么年轻,立即建议她去考北京舞蹈学院,把小芸说得心颤颤的,悄悄练功,把去年的课本、复习资料找出来,暗暗做着今年参加高考的准备。熊秉刚也觉得郊区文化馆不是她长久待的地方,支持她去考。他们早早地寄出了报名材料,北京也来了通知,要她到长沙参加专业考试。艺术院校就是这么麻烦:先要专业合格,再和其他考生一起参加全国的文化统考。幸运的是,小芸的专业顺利过关,就在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的时候,一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