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刚到家,已是晚上8点。黑糊糊的,他支好自行车,取下黄鳝、梨瓜、莲蓬,正要进屋,外婆从门外进来,絮絮叨叨地告诉他,居委会组织跳忠字舞,一户一个,四类分子不让去,她还是邻居帮忙作证,说她是做保姆出身,属劳动人民,才把她算在里头,刚刚练习完毕,明天要到区里表演。小芸昨天又去了一个新单位上班,分在食堂,领导对她印象不错。小芸她爸已经回来了,说有事要和他商量……
熊秉刚一边听着这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心里感到自己对这个家的责任重大。是啊!男人嘛,有了家,肩上就有了担子。
熊秉刚下放前,市革委决定撤销郊区,下属单位及辖区分别划归南昌、新建两县。郊区大院一时人心惶惶。在编的正式国家干部都不知如何安排,谁还顾得上文化馆一个小小的临时工?曲小芸被精简回家,那日子真是风刀霜剑严相逼。首先是近视眼.这小女人从小芸搬回家的那一天起,就没停止过活动,小芸被精简后,居民上的大伯大婶公公婆婆,对小芸都很好,连续介绍过两次相当好的临时工给她做,都被近视眼破坏了。第一次在省农垦厅招待所,人家要小芸转正,近视眼跑去说:“曲小芸家是三查对象,历史反革命,这样的人还能转正?你们阶级立场哪里去了?”人家来调查,果然是真的。没有办法,小芸只好含泪辞职。这时候,已是1969年的新春,68年底,**又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新最高指示。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近视眼又使出新的花招:天天来动员小芸“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她的理由是:像曲小芸这样的不下放,谁下放?
熊秉刚推开房门,看见屋里有点变样。原来堆满杂物的五斗柜上,放了一尊**的半身瓷像,背景是一轮红日光芒万丈,像前制作了一颗红心,红心中央,是一个金灿灿的呈立体状的“忠”字。还铺了一块红绸布,布上嵌着10多枚材质、造型各异的**像章。大部分是铝质的,背景红光闪闪,**像金光灿烂,或衬以井岗山、韶山、延安、遵义等地的标志性建筑,稀罕一点的,有瓷器的,木质的;还有,就是大小,越大越惹人眼馋。**像两旁,摆着各种版本的《**语录》。这就是当年各家常见的忠字台。像章、语录、是当年的时髦。革命群众谁不想忠于**呀!连要打倒的阶级敌人都想怀揣语录,胸戴像章!?
见女媳进门,曲升平把虔诚的目光从忠字台上收回,高兴地说:“秉刚呀,我熬出头了。院里最近解放了一批干部,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