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光二年,秋九月。着淮南王、衡山王、燕王等诸侯王共十三人迁居茂陵,安享晚年。实则软禁了起来,未有王令诸候王与从人皆不得出茂陵。
刘陵、刘建等人着廷尉府看管发落。
田汾罢官,家产被抄没。但看在王太后的份上,被遣回了老家祖籍虚度余生。
又有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此后,诸王亦纷纷上诏,愿与子弟分邑者。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当年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迫于压力及当时的形势,仍规定诸侯王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使得诸候王的封地与实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削弱。
实行“推恩令”以后,诸侯大者不过连城数座,小者不过分辖十余里。又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等于把王国土地纳入郡县,郡县土地属于朝廷,因此使朝廷土地扩大而王国土地缩小。诸侯王子弟们获得封地只感谢皇恩浩荡,原来的诸侯王以及王国的势力就在无形中越分越小,再也没有能力起兵与中央对抗了。
这一政策的实行,从根本意义上瓦解了诸侯王可堪与中央对抗的势力,并最终实现了尊崇皇权、裁抑王国的目的。至此以后,汉室以皇权为至高无上,而以太常为首的皇室宗亲力量,也没有能力再改变并左右皇帝的任何决定了。
此后,又出了安民告示,诸侯王反叛事件在无声无息中宣告落幕,消息并严密封锁起来。皇帝采纳了董仲舒先“饮之食之”,而后“教之诲之”的策论。其曰:“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而“民无所好,君无以权也”。意即应先保证老百姓的私利,然后再行教化。应当放宽对民生经济的限制,施行德政、仁政,并“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提出大一统论,进一步以儒家经义与三纲五常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约束。
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君民各得其所,和睦不争,使共处于一种和平安定的礼制状态中。为“大一统”的宗旨。
此后,朝廷针对各行各业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并规定了“盐铁均归于民”。准许私商兼营盐、铁之类以前只限于官府配置的行业。此举极大调动了商人的积极性,同时使商人的地位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长安城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宁静地度过了一日又一日。
十月上旬,边关告捷。
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