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航海时代的序幕2(第1页)

皇帝陛下鼓励出海贩卖的大约是锦缎、丝绸、粗布、陶瓷、漆器等,金银铜铁除非是作为点缀使用否则严禁出海,鼓励进口的则是棉花、珍珠、宝石等。粮食本来要禁止进口的,考虑到今年的特殊情况,皇帝陛下给粮食进口开了个小口子,原则上准许进口,但是一旦官仓库满,将取消粮食进口的配额。

他将战国时期管仲的那一套用的炉火纯青,想鼓励番邦生产不能吃不能喝的经济型作物,发展其他产业,让番邦对中原形成粮食依赖。

无奈今年大雍自己就缺粮食,只能将计划延后一下了。

长长的清单通过邸报飞向江南的各个地方,李园的纺织一厂瞬间订单爆满,大家都想尽快安顿好骡机。

其次是通晓番邦语言的人才一时间供不应求,卖东西要人,买东西也要人去沟通。皇帝陛下鼓励锦缎丝绸等成品出海,却又严格限制大雍的耕地使用,禁止棉花、芝麻、亚麻等非粮食作物占用太多的耕地,大家想抢纺织品的订单,就只能从海外进口原料。

明年要用的原料,今年不就得把订单给加好?

老刘那里一下子就多了几十份委托,全是希望他去关外订购棉花、羊毛的。

提前买好骡机的人家则抓紧时间囤积人手,趁着今年天灾,人口价格极贱,就连青山城的工钱一度都回落到了两个子一顿饭管一天。有心机的主家都趁着这个机会采买了一大堆人手,反正今年还可以修整耕地,也不算是浪费劳动力,明年原料配齐了直接转化为作坊工人。

就这样整个江南无声无息地吞掉了许多人手,将流离失所的流民带来的风险全部埋了下去。

海边四个地点以及连接四个地方的直道一起动工,还有各地想搭上这趟车的,也纷纷起来修路、开水渠、加深河道,只这些建设事项,怕不是足足吃下了数十万民夫。

水淹地缺乏粮食,只能从外地甚至番邦找补,往年这种运输期间少不得要额外“损失”一些。今年皇帝陛下派了三个皇子各自陪着一名御史巡视地方,各地自然要老实许多,不敢勒索、卡拿。加之李咎公开了土肥、大棚的原理,岭北道及以南的地方都用上了,水灾淹过的地方也在恢复生产后陆续安排,只要熬过最艰难的三个月,三个月后自然有第一批收获解燃眉之急。

这么一来,李咎早前委托老刘和染织陈从关外招募的“番子”,都派上了大用场,现正在学塾里教各家各户送来的人学“番语”。虽则现在多是外面求着大雍卖货,能做生意的番邦人多数都会说汉话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