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将近一年后,李咎再次收到了来自“春溪生”的书信。
这次春溪生表示自己游学来到了金陵,中间一年左右因为行踪不定,没有拿到李园的期刊,因此提出要买漏下几期书刊,还很关心地问起了大棚的情况。
说到大棚李咎可不困了。
去年第二茬收割的结果也好,今年皇庄那边的蔬果也好,都显示出大棚种植在延长可种植时间和扩展可种植地域方面无敌的优势。
可惜成本实在太高,玻璃棚造价就不提了,照看大棚的人手也很紧缺。
不仅大棚面临人手紧缺的问题——这个紧缺并不是说李园缺人,而是指一旦技术推广开来之后,会有很多地方想用这个技术却缺乏人才。其他技术比如堆肥管理、稻基鱼塘的水位和虫病霉害管理,还有将来的区域性畜牧养殖……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性人才。
而此时大雍的识字率还不到百分之五呢,李咎即便把一切都写成书,最接近土地的农民要如何理解?只是识字一关就难住了人,何况识字只是个基础,后面还有知识的理解。
李咎现在就在围绕农业技术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目前李咎希望能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站的体系,在大雍也建立一个农业技术培养体系。
首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如何快速地在各个层级的节点之间流转,二个是这些技术人才的身份怎么解决。不走科举的道路就只能当胥吏,然而即便是胥吏,也要有通道才行。解决了农学生、农夫进入胥吏阶层的通道还得解决这种技术型胥吏不受地方官员干扰的机制,否则一切都会是空谈。李咎用脚趾都能想到,如果技术人才进入胥吏和在胥吏阶层上升的程序可以受到地方行政体系的干扰,若干年后必定是真正的人才寸步难行,关键岗位上全是关系户、二代和买官行贿的。
要说现成的样板,也有。现在的地方学塾体系,生员廪学整个系统都运转正常,不是没有人想伸手,只是作弊难度真的很大,即便有,也是小规模的。
一个人有没有才华不是那么好造假的,八十分装九十分还能装好,五十分装八十分那就打眼了。
技术体系是可以仿照这种体系进行搭建,但是问题来了,科举体系能容忍技术体系来分一杯羹吗?
显然他们更愿意直接打死这个新体系。
那么不走胥吏,走平民路线行不行呢?农民为了提高自家的粮食产量,应该也会乐意主动学习新技术,似乎即便技术站各个节点都是平民百姓,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