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从城阳那里拿到了地契,又给李咎写了信告知此事。
李咎对着大约的地图和金陵附近的地形这么一重叠比较,决定在那个山头主营水力纺织厂,兼营水力碾子附属加工工业。
纺纱机都是现成的,只要把水力织布机硬怼出来就行。
将来搞出蒸汽机,就更依赖水资源了,有落差的河流沿岸将会是未来的必争之地。
随着青山城的发展,女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外面找工作而非在家纺织——即便是纺织,也是接作坊的单子、直接进作坊厂子能挣的更多,于是原有的男耕女织传统经济体系在三年内就被转化成了务工的经济体系,布帛系统彻底转化为银-铜铸币系统。
李咎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敢在金陵部署新的纺织厂。
难怪生产力解决一切经济矛盾,万事不决发展增效就完事了。
此外再搞个有轨列车连通金陵城郊到交通转运点,大幅度提高生丝、棉花、苎麻和成品线、布的运输效率,顺便给外面的人做个演示,推动一下这种连通不太远的两个地方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将来的蒸汽机和铁轨做做铺垫。
李咎做好安排,接下来就是找人。
三九那里征集工匠准备修路、搭桥、修建码头、厂房、居住区,李咎这里招揽木匠研发水力织布机,顺便带木匠上上课,看看能不能在讲明蒸汽机的理论后让人把蒸汽机的原型给弄出来。
其实李咎的仓库里有蒸汽机模型,不过李咎还是准备先让工匠们钻研一下,多储备点理论和技术,实在搞不定,他再拿出模型来拆解。
现在李园招人比较容易,这么多年的口碑在那里,多的是人想进。今年逃荒逃灾的人也多,里面不乏会手艺的匠人。
李咎才发了告示出去,三天功夫就补齐了木匠数量。官府备案过的铁匠也来了五六个,只等在青山城补录铁匠的身份证明拿到冶炼的许可,他们就可以重操旧业。
木匠何工和女儿一起跟着吴县令转移去了山阳,还带走了一些学徒。剩下的木匠不像何药娘有那么优秀的空间想象力,难免创新力不足。这次招揽的木匠有没有能顶替何工父女的,李咎心里没数,但是他并不着急,天下这么大,人真么多,即便现在没有,培养学习几年,也该有好苗子长出来了。
差不多就是李咎和三九定下来酉禅寺旁的山地使用后三五天,城阳就来信说二皇子已经到了,托她捎过来一个人。城阳的信是走的青李邮递系统,早早的就送到,而二皇子捎过来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