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咎和城阳到家安顿好不几日,就是新年。
这是夫妻两人婚后头一次过年,两人索性哪也没去,就在自己家里闭门谢客,黏黏糊糊地过到了初七,到初八才陆陆续续地走了几家亲戚。
黄致去年底搬到了金陵,他和老赵家趁东风趁得最早,都攒起了金山银山似的家业。
现黄致自己的儿子已经像父亲一样游历山川去了,青山城的黄家产业已找了妥帖的“经理人”打理,黄致就搬到了金陵,选了李咎附近一处清静院落安家。
黄、李、尤等几家挨得很近,黄致的这处院落就是尤家的小别业之一,和丰穰侯府之间只隔了傅贵儿等人的宅院。几家人联合起来把道路修整了一番,安排了回廊,种了藤萝、茑萝、芭蕉、竹子、梅花、海棠作为点缀,下雨天从头走到尾乃至去往李家旁边的道观、禅寺也完全不用打伞,一年四季漫步其中更有不同风情。
只是到了李咎这里,小路的风情陡然从富丽多情的江南景变成了田园风光。
几个大棚里或绿意盎然,或果实累累,还有一小片已经成熟的新种稻子。
非大棚的几块地里也已经深耕完毕,正在进行春种前最后的堆肥。
新种稻子是尤复带着学塾里主攻生物-水稻方向的学生和技术站正在培训的一些地方使者一起培育的,他们对这一次的新种寄予了厚望。
几乎所有能种水稻的地方的使者都参与了这次水稻育种,不过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岭南道的百南州人。
他们带来了产量非常高、可以一年三熟的新种稻子,给中原的稻种带来新的谱系。
李咎前去拜访过众位好友之后,到了初九,走完所有亲戚的黄致夫妻带着子女前来走动,黄致在实验田里走了几个来回,最后也是在这丛新稻子旁边站定了。
这丛稻子长得是真好,杆儿粗,个儿不低,饱满的穗子老长老长,沉甸甸地垂着,稻穗弯出几道十分圆润优雅的弧形,仿佛是温柔的梦。
黄致不怎么下地,凭直觉也知道这稻子产量低不了。
元燚蹦蹦跳跳地在地头窜来窜去,她生来富贵,从没在田野间戏耍过,几只早早苏醒的小虫,零星的几只青蛙,几根杂草,都是好玩的。
李咎和城阳一大早的也在后院遛弯。学塾、技术站开课都是正月十六的事儿,这时候还在假期,不过李咎是闲不住的,早上晨练结束顺便就会来地里转悠两圈。他在这,城阳自然也就跟着一起。
元燚穿着新裁的襦裙,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