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江南之秋(第1页)

江南陆陆续续进入了秋收的季节。

早熟的稻子最先被抢收,接着有玉米花生红薯土豆麦子等等,时间一下就转入了一年中最舒快的那一段。

李咎和城阳也忙碌了起来。他们夫妻俩本来就有许多日常的事务要处理,现在整个李园所有的产业,要么在收割,要么在盘库,由不得他俩闲着。

城阳的女子学塾金陵分校就在秋收后立刻动工开建。

这个时候钱粮最盛,税收刚收上来财政最为宽裕,人们看着李园的收获最为动心……

所以送女儿上学的阻挠最小,意愿最强烈。

李园学塾的扫盲班也是农闲时候开办的多,秋收进入尾声后,便陆陆续续地开课了。

上课的人全是各地送来学习开设技术站的使者。他们中最差的现在也认得字,会算数,教教基本的听说读写和计算规则不成问题。

担任临时扫盲教师的人一开始也不懂,为什么要教这些老头老太太、脚上还糊着泥巴的农夫农妇、皮猴子似的小崽儿们读书认字,就算读了认了,他们还能考状元不成?

后来他们懂了,这是一种既有短时利益,又有长期利益的办法。

短时间看,人们学会认字儿,技术站的工作好做。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要普及了,便把使用方法仔仔细细地用通俗的大白话写上,再派个人跟着去解答,也就够了。若是全靠口头教的,得教到什么时候才能教完?

这好处还可以扩展到国家政令的告知等教化方面,以前得找人一级一级地解答,解答完了人们忘了也就忘了,除非还能找到个读书人再解答一次。人们自己认得字儿,事情就不一样,政令就贴在告示栏里,自己看嘛!

从各种物价、新条令、新税点、新的奖惩,甚至关于灾荒赈济的不常见的事儿,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让村子里的人了解,大大降低底层官吏一手遮天的可能。

长期的好处就更多了,懂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人,种地的收成能多一点,身体健康一点,养育子女更成功一点,他们的子女的学识水平会比父母高,那么进入技术行业和科举行业的概率会高一些,遇到问题办法会更多一些,子女的子女又会更健康一些……想要增加人口不外乎就是增加出生率、提高存活率、延长人均寿命,而基本通识教育对此特别有帮助。

到了这一年,扫盲班已经存在了十年,在金陵就办了三五年,人们都习惯了扫盲班的存在,好些村子镇子还会自发筹措建立自己的扫盲班,不仅在农闲时扫盲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