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率领“匪军”的游击将军判断非常正确。如果李雪鳞率领的不是骑兵,早已被拼死命跑步前进的步卒们赶上了。偏巧李雪鳞带的不但是骑兵,而且是这个时代极为罕见的成建制特种兵。游骑们在遭遇战中足以一对二不落下风,如果碰上他们拿手的伏击扰乱等作战,一个五十人的中队就足以奠定一场胜利。
张翼他们骑乘的马匹是千里挑一的良驹。耐力好,冲刺强,这些都不稀奇。最难得的是马儿们都很聪明*。和这些同样是千里挑一的游骑兵们吃住在一起,相互都通了心意。譬如这次的伏击战,马匹们乖巧地伏在雪地上披着迷彩布,远远看起来就像片被积雪覆盖的灌木。
五十个游骑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官道两侧。有的借着农家草垛的掩护,有的紧挨着一课枣树,总之让自己变装而成的雪堆看起来不那么显眼。唯独张翼埋伏之处就在夯土道路二十米开外。这倒不是他胆子大到漠视隐蔽的原则。虽然李雪鳞当初在中京城定制的组合式钢弩射程和精度都不算差。但温度的变化对于精密的狙击行动仍影响不小。与目标缩短一米的距离,就意味着命中率提高了几个百分点。
官道上已经有零零散散的“匪军”士兵跑来了。这些来探路的前哨个个气喘如牛,白气随着呼吸和汗水的蒸腾一团团冒出来,想不让人注意到都不可能。张翼悄悄把围在脸上的白色羊毛方巾拉了拉,将口鼻完全遮住。他是伏击部队中唯一一个身上没有盖迷彩布的,取而代之的是战友们帮着摊上铺匀的真正积雪。从脚到头,只在伪装用的枯枝下露出了一双眼睛。
那把夺命的钢弩也隐没在雪中。不用视线瞄准,完全靠感觉调整射击角度,这是实实在在的盲狙了。全军上下只有张翼一人会这门绝活。王九郎所讲的弩弓睡觉不离身,说的正是这个在边境和胡人一块儿长大的年轻中尉。
得益于齐楚的长期驻留和张松的千里行军,有关大夏军队特点的情报被夹在日常的通信中源源不断送回了大本营。当军中有类似于床弩这样的重型武器时,周围护卫的部队格外多,带队官长一般都会和他们一起行动。如果从行军时的队列结构来说,前头是先锋,后面是压阵的,比较安全的中军就包括了辎重和军官们。
如果说列阵完毕的步兵们是刺猬,那么行军中的这支军队就是条菜花蛇,轻轻一刀就能剁成两段。
“匪军”因为快跑而拉得散乱的队列比平时更长些。张翼趴在雪窝里,饶是他身子底下垫了厚厚的呢子披风,寒气仍透入肚子,说不出的难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