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注定是一场被载入史册的战争。从历史和政治上说,这是李雪鳞踏出草原的第一步。单纯从军事上说,这是辽东进行过的最大规模夜间骑兵会战。
夜战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加离谱。首先,你很难分辨敌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朔夜,一支火把除了让你暴露在敌我双方的刀口下不会有更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进攻方来说。因此国防军所有人都没有点火,也没有穿戴除了隐蔽性极佳的迷彩军装外其他任何能标示敌我区别的东西。
敌我不明就意味着基本别指望能够让部队成建制地接受指挥。双方混在一起时,多余的干扰往往会起反作用,除非是面向群体,如“进攻”、“撤退”之类的最基本命令。
夜袭有一条普适准则——投入的部队能少则少。毕竟人少的话还可以听得到号声。如果几万人一起冲营,那就像把盐撒进水里。想在战斗结束前指挥得井井有条?先拧一下大腿看是不是在做梦吧。
张彪的年纪比李雪鳞大十岁,军龄比顶头上司大十七岁,对于这些战场的规律自然早就烂熟于胸。在将部队投入前,他已经做了点安排。这也是李雪鳞移交的指挥权里唯一能起到点作用的东西。
就在通拉嘎声嘶力竭地要找到他的万夫长,万夫长找千夫长……这样一层层将乱做一团的军队剥离得有些条理时,他们听到了雷声。
这些草原上的战士几乎本能地判断出“雷声”的规模——至少四万匹战马。按照昨天侦骑带回来的情报,敌军一人三马,那来的至少就有万余人。要是在平时,万余人冲进七万大军里,任他手眼通天也是个死。但这是什么时候?七万人有一半连裤子都没穿,另一半则要在黑暗中拉着自己的同伴才不致撞上什么东西。敌人真是魔鬼!集齐了所有对苏合军不利的条件,选了最好的时机来屠宰这头壮硕的蛮牛。
通拉嘎也听到了像是死神脚步般隆隆逼近的“雷声”,而眼前的乱像非但没有出现平息的迹象,反而因为敌军的来袭变得更为激烈。有的士兵拿起弓箭朝着雷声的方向跑,却突然发现自己连目标在哪儿都不知道。而等他们从黑暗中冲到面前,徒步的苏合战士挡在马前会是个什么下场,连草原上的野兔都知道。
通拉嘎在这过了寅正,处于黎明前最后的黑夜里恢复了作为大军统帅应有的判断力。
“现在统一听我命令!前方,对,就是敌军来的那个方向,出五千人,上马!别傻站着等他们来杀!冲过去,把敌人截杀在半途!”
只是五千人的话事情还比较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