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京洛阳建都的历史可上溯两千余年。先后四个王朝在此号令天下。近四百年来就有常、夏两朝定都于此。太祖皇帝李春潮逐鹿中原时,常皇弃城别走,一代名都免于战祸。历经夏国六代皇帝百余年的治理,中京一扩再扩,最外围城墙周长已达三十余里,城中百姓近两百万,在世界上也属于首屈一指的特大型城市。
中京的规划做得相当出色。棋盘形的格局,成直角交错的大道连通各城门,也将城市分成了四四方方的区域。东富西贵、北工南商,围绕处于正中央的皇城分布着各有特色的阶层聚落。
中京的东城多精致小院。那些富商巨贾不敢在首善之区招摇,置办的宅子贵精不贵大。也因此东区地价居全城之冠。说寸土寸金有些夸张,寸土寸银是一点都不为过。
西城则是世家大族、高官显贵的特区。城中历时数百年的深宅大院几乎全在此处。一处宅院往往迎来送往好几个家族。有人失势被逐,自然也有人飞黄腾达,接手这深深侯门。
拱卫京师的大军有多半驻扎在城外北郊,紧挨着的北城便成为工匠的聚集地。大大小小数百家铁匠铺长年烟熏火燎,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往往会持续到二更时分。依托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手工钢铁业,一些木匠、炭商也多在此落户。
因各地输京货物多从南门而入,南城借此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以李雪鳞那个时代的时髦语言来说,就是CBD。其间酒楼教坊林立,天南海北的货物琳琅满目。除了中原人,还有不少胡商也在开店做生意。除了囊中实在羞涩的苦人家,下到赚了点小钱的贩夫走卒,上到微服游玩的达官贵人,都爱来此流连。
有意思的是城中寺庙竟有好几座就在南城之中,与酒楼肉铺、勾栏食肆比邻。酒肉香味中混着佛前檀香,招徕叫卖声中夹着木鱼诵经,反差之剧烈,也算是奇景。据说西城护国寺方丈一次遇到南城法相寺住持。方丈讥讽道,吾以檀香供佛,敢问住持所用何香?膏腴香耶?胭脂香耶?法相寺住持也不着恼,笑了笑,答道:吾以灵台证佛,膏腴亦灵台,胭脂亦灵台。把个护国寺方丈噎得哑口无言。有好事者将之传开去,三教九流慕名而来。法相寺香火更盛,周围也愈发热闹。
南城向来不乏奇人异事,因此法相寺边上出现的那个怪模怪样的卖刀货郎也只是吸引了一些好奇的目光。大夏朝自居天朝上国,万邦来朝。中京洛阳连黑得像石炭的昆仑奴都有,这卖刀郎不过穿了件布满难看绿斑的怪衣服,头发长不盈寸,虽然长了副中国人的面孔,在旁人看来也只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