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长,南边不会有事吧?”
正和其他军人一样骑着马在雪地里跋涉的李雪鳞耸了耸肩:“少校,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指挥官必须适应的一件事——一旦你将任务指派下去,除了做好应急的准备,一切只能寄希望于部下的努力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
“呃……不,我是说更南边,夏军那儿。苏合人虽然将主力都用来对付我们,会不会像去年冬天那样向大夏主动出击?一旦他们顶不住,这仗就打烂了。”
“哦?”李雪鳞没想到王九郎居然已经开始从全局角度看问题。或许几年之内,自己又多了个可以托付一方的得力干将。
“你说的不是没有可能。”李雪鳞认真想了想,“恩和很保守,但那些将领就难说了……不过现在的辽州也不比以往……”
李雪鳞突然停下自言自语。他想起了一个战例。
1629年,后金军队主力绕开袁崇焕重兵把守的宁远前线,绕道蒙古,从北京西北方的张家口突入山西,包围了崇祯皇帝。虽然袁崇焕救得也算及时,但这场漂亮的奔袭真正动摇了崇祯对这个辽东督师的信任。
北京,这个世界叫燕州,占据整个华北的要冲。如果中原军队强势,就能像钉子一样封死游牧民族南下的道路。但如果北方蛮胡势大,那么位于燕州东北的喜峰口和西北方的张家口,就是抵在背上的两个枪口。
李雪鳞在和参谋班子商定“山洪”的细节时也想到过这个问题,但考虑到一来夏军在北方兵力充实,又善于据守,苏合人千里奔袭未必能讨得好去。二来冬天山口风雪厉害,小股人马还有可能通过,想要大规模进犯却是在拿士兵的性命开玩笑。因此在方案中否决了这个可能性。
现在回想起来,这里面居然一直隐藏着一个盲点——如果敌人只派小股骑兵袭击粮道,可以利用抢下的食物和汉人建筑的村庄支持很长时间。夏军光复辽州只有半年时间,根本来不及贮藏供十五万大军加上民夫、劳力、百姓开销的粮草柴薪。在这冰封时节补给本已艰难。如果敌人撒出几队百人规模的骑兵来骚扰……
苏合人不是笨蛋。见识了国防军游骑兵的惊人战果,他们没理由不借鉴一下。何况纵马劫掠本就是游牧民族的吃饭营生。
“糟糕!”虽然三九寒冬,李雪鳞只觉得冷汗不住往下流,“关键点!我一直盯着的辽东草原只是主战场,战役关键点在燕州!如果燕州到辽州的道路被敌人阻断了,我们满盘皆输!”
“夏军十五万人,难道不能派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