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张野的好运气再次起到了作用,也许是鬼子认为在边远山区没有什么油水,不论什么原因,鬼子很慷慨地给了张野最需要的东西——时间——任凭张野的魔鬼训练进行了一个多月!
在后世的历史学家看来,这场举世关注的中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的结果竟取决于这毫不起眼的一个月!他们提出各种假设,比如:如果这一个月缩短成半个月,那张野的训练科目根本不能完成,战力也就不能显现雏形,从而获得马家庄保卫战的胜利,更加不可能挟胜利之威迅速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决定战局的最终力量。不过对日军指挥官河野一郎少佐当时的决策,他们认为并无疑义,因为河野一郎不可能知道,一支强大无比的力量正在那个小小的角落慢慢诞生、成长,河野一郎唯一知道的是,那个偏僻的角落在战略上并没有太大价值,如果再来一次,河野一郎那饥饿的侵略者的目光,大约依然会轻轻掠过地图上那粒小芝麻。
假设永远是假设,它永远也不能取代事实。
当马浩的信送到张野手中的那一刻,他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但是他的心中却并没有想像的那样紧张。尽管刚开始时毫无把握,但随着时间流逝,强化训练的效果一天天显现出来了,虽然仍不能同正规军队比,但是最基本的射击操作技术、体能、灵巧、战法阵法配合、以及最重要的——纪律,按张野的标准,都基本达到了要求。为了跟时间赛跑,张野咬着牙根拿出两箱子弹来进行实弹演练,而在阴暗的岩洞中生活,也大大锻炼了队员们的眼力。也许学生军还很幼稚,但是有足够的装备火力来弥补这一缺陷。这也恰恰成为了张野的信心所在。
在晚上的六人碰头会上,张野用手指弹了弹马浩的信,笑着说:
“大日本天皇的光辉终于照到咱这儿来啦!各位老大,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咱们期待已久的生意马上要开张啦!”
回应他的是一阵哄笑,以前那个懦弱的张野早就被他们忘记,如今的张野用两次辉煌的胜利征服了他们,成为大家最大的信心来源。
“说说看,这仗咱怎么打?”
张野笑着问。
“咱在庄外摆开阵地,给小鬼子一个迎头痛击!”
马强抢着说。
“马伯伯信上说,鬼子有两个小队,七八十人。马伯伯那里只有二十五六人,加咱学生军五十人,双方人数差不多,装备也差不多,可咱训练还不够,战斗力没鬼子强,硬拚咱不合算。”
陈思奇推推眼镜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