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粮食价格是重中之重
在大雨下了十一天之后,终于停了。看着一片狼藉的庄子,我直摇头。今年损失可不小,照现在这情形,能有往年一半收成就不错了。就不知别处受灾情况怎么样,这时候的通讯手段落后,要完全报到长安来,估计得十天半个月之后。但看刘家庄的情形,别处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的估计的确没有错,不是好不到哪里去,而是差到了极点。尤其河南这一片,大半地区被洪水一过,颗粒无收。长安已经渐渐有“流民”的迹象。朝廷立即出了赈灾的布告,当前事务,一切以赈灾为重,受灾地方,就地待援,严禁四处流蹿。
朝廷的举措是对的,这大灾之后,流民处理一个不好,极容易生事,尤其是纠集在一起的流民更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聚众闹事”多半就是说这种情况。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粮食价格的波动会这么大,到七月下旬,大米的价格已经从停雨时的七文涨到了十文,如果按我买米时算,整整涨了一倍。按目前的情形看,还有上涨的迹象。
这可能是朝廷目前最头痛的事,粮为百姓胆,所以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但粮食岂止仅仅是百姓胆,也是国之胆。这粮价要是控制不好,其它物价必定跟风飞涨,真到那个时候,情况不堪设想。
好在朝廷措施得体,粮价被控制在了十文左右,没有再上涨,可这也是在朝廷强制干预之后的结果,如果没有后续粮食注入,如果粮食的收购价高于卖出价造成粮商亏本,可能过不多久也难以为继。
你强定的粮食销售价,如果较实际粮食收购价还低的话,即便朝廷再强制定价,再大的粮商也支撑不住。最终也是跨掉。粮商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当然朝廷也不愿看到这个结果。可这粮食从哪里来呢?一半是朝廷的存粮,一半是各大粮商原来的贮备。
贞观年间物资丰富,所以粮价才相对较低,出现如此大的天灾,也没有象其它年代一样,米价几倍几倍的往上翻,也算是难能可贵。这与往年粮食充足存粮多有关,可再多的存米在如此大的天灾之下,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说谁知道明年是个什么样子呢?要是明年同样是个灾年,那岂不是更糟糕?
所以,家中稍有存粮的,非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意将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卖掉。而普通百姓都是吃着今天看明天,家中存粮少或是根本没有存粮,这水灾一起,今年都不知怎么过呢,就更别提明年。何况大唐还在对外用兵呢。手里没点粮食,那外面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