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明算十三太保
<逐@浪>首发.
既然真有本事,那就要用啊,这么好的人才,浪费可惜,‘让野无遗贤’不就是你李世民追求的用人的最高境界吗?
这还没等圣上开口,底下明算大家中就有人出现推荐了,贤才嘛,当然是要举荐的,这些人最乐意干了,今这个贤良,明那个德才,自己就是准伯乐,专给国家发现千里马,好处全归自己,名利双收,被伯乐相中的千里马,被推出去累死累活,弄不好站错了队还掉脑袋。一直怕了这些伯乐,躲远远的,可现在还是让这些家伙找上了。
怎么办呢?得找个别人都信服的理由推脱了,既不能让别人认为你恃才傲物,不可理喻,又不能将自己置于东奔西走劳碌的凄惨境地。
“回圣上,微臣本性懒散、玩劣,这才被人误会为纨绔,如果入弘文馆,会给弘文馆贤名抹黑。一来微臣资历尚浅,不足以服众,二来性格使然,必然带坏风气,到时候反而连累这举荐的各位前辈。这进弘文馆是万万不可的。”我说得坚决,不给人我这是有所图的错觉。更不能让别人误认为我只是假意推脱。我得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弘文馆是什么机构呢?史书有记载:弘文馆,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这下明白是个什么去处了吧,说好听点,这里可是精英荟萃,都是整个大唐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各行业风云人物;说难听点,个个都是人精,没有一省油的。
尤其是太宗时代,更是人杰地灵,召集了天下名士,还号称什么“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修史的修史,撰书的撰书,刊误的刊误,定律的定律,各有所职,没有吃闲饭的。给我的职位是校书郎,要我“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这不是要我的命吗?虽然只是要我刊明算之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些东西我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懂呢,尤其是这唐朝的东东,自己弄错了不要紧,最多关起门来害羞脸红下,出不了事,可一坐上这职位,经我“刊正”的“教材课本”一发出去,全大唐都学错的话,我就遗臭万年,打死都不能去。
我觉得那些人有推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