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磨蹭(第1页)

既然连皇上都不急,宁书成就更懒得着急了,一直等过完年,又过完上元节之后,这才带着龙骧卫和第一营,一共一千五百人的步兵。

外加林十万统领的两营水军,也差不多一千五百人。

加起来总人数三千!

在这个时代,也算得上是一支不小的战斗力了。

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战争,在古代也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多半还都有夸张的成分。比如三国时期,很多军头为了鼓吹自己的实力,随便抓来一两万的农民,就敢号称是十万大军!

古代真正最常见的战争中,真要有十万精锐,那几乎就能横扫半个天下了。

可实际上,就连如今的大唐,也不敢说就真有十万精锐!

全国的精锐战士总人数,倒是肯定超过十万的,但都分散在很多将军手下、很多边关要塞处。这些人,都是各个老将亲手带起来的,甚至都是自家亲戚、乡亲等,这些人都被各个将官视作禁脔,皇帝也不能随便抽调他们的。

这就是唐朝府兵制的缺点了。

所谓府兵,跟宋朝以及后世那种职业士兵的最大区别,就是府兵没工资!

不但没工资,朝廷甚至连武器、铠甲、被褥等东西都不提供,全部要府兵自己筹集!这也是没办法,唐朝一年铁产量才一千多吨,哪能给那么多士兵配备这些?

可老百姓更穷,同样弄不到这些,怎么办?

于是就只能跟随本地的地主、豪门,由大地主和豪门提供装备,然后府兵们则名义上是朝廷的,实际上根本就是在为地主和豪门卖命。

很多府兵更是只听豪门地主的命令,根本不把朝廷军令放在眼里——不过由于豪门地主一般还是给皇帝面子的,都会乖乖转达朝廷的军令,所以整体上府兵还算听话。

但这只是在朝廷势力强大的时候才行。

等唐玄宗以后,哪个还听皇帝的?

各地藩镇、豪门、地主,全都带着自己组建的府兵,完成了实际上的军阀割据!

现在虽然还没那么不堪,但皇帝不想自讨没趣的话,也是不敢随便抽调各个将官名下精兵的。

这点对宁书成非常有利。

使得他可以放心的抵着精锐手下参与战场,而不用担心这些人会被皇帝调走当炮灰。除非遇到愣头青的顶头上司……

为了低调,宁书成还是让三千精锐手下暂时都把盔甲和武器放在背包里,免得太显眼了,引起别人的觊觎,惹来不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