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桂州和其他几处州府的官员亲自过来迎接,已经给足了李南的面子,稍稍平复了自己糟糕的心情后,李南这才随众人一起进了城中。
相比于北方那些雄城,桂州城虽然是广南西路的府衙所在,各处却尽显出寒酸的模样。
低矮的城墙,破旧的衙门,满是积水和秽物的街道,还有无精打采的官员和士卒,这里给李南的第一印象就是颓败。
桂州知府苏琦将李南迎入府衙,众人落座之后,知道李南心中不满的几个岭南官吏,将广南西路之事细细说来,这才让其明白了为何此地会变成这个样子。
说到根本,还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岭南还属于尚未被着重开发的区域,人迹罕至,瘴气遍布,所以大宋的官员会为了北地的一个官职打破了脑袋,却没有人愿意到岭南来,而这里的大部分官员,其实都是获罪后被贬过来的,更直接一些,他们就是被流放了。
从宋哲宗新旧党争激化开始,大宋贬谪官员进入一个高峰,无论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得意,被贬官员几乎都被贬往岭南一带,其中新党的成员、宰相蔡确被贬岭南,是宋朝第一个未触犯刑法而被贬到岭南的高官,也正式开启了岭南作为流放官员的惯例。
在李南看来到哪里做官都是一样,其实不然,因为岭南地处偏僻,路途遥远,气候湿热,林木茂盛,水源丰富,导致蚊虫肆虐,疫病流行。
这个时代的医疗手段又不够发达,大部分官员被贬岭南后都会因为水土不服,又或者被蚊虫叮咬染病,客死异乡的不在少数,也就达到了人人闻岭南而色变的地步。
按照李南的理解,宋人所称的岭南“瘴气”应该是一种疟疾,而疟疾多由蚊虫叮咬传播,在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下,一旦得了疟疾,那的确是不易医治。
韩愈有一首诗曰“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吕本中也有诗云“岭南无瘴便可老,江头有酒犹堪唤”,从这些诗词中都能反映出人们对瘴气的畏惧。
人人都有求活之心,因此除了被朝廷贬到岭南的罪官之外,很少有官员会主动来到这边做官,而所有被任命的岭南官吏,也宁愿找个理由不来当这个官,或者是挂个官名,本人并不亲自过来。
听到了众人的这番解释,李南终于明白了广南西路的局势,看来这医疗真是一个大问题,自己也不得不防。
知府苏琦见到李南还算很好说话,因此还多说了几句:“将军,其实很多人不想来广南西路为官,还有另外两个缘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