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造玻璃知易行难(第1页)

早在公元前30世纪左右,新月沃地的先民就在烧制陶器时意外制造了少量的玻璃,这种熠熠生辉的新材料很快成为贵重的装饰材料,用在最高规格的宗教仪式上。

公元前16世纪,埃及人的玻璃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主要原料就是遍地的沙子,适当加入盐碱湖中的碳酸钠,以及石灰岩煅烧出的氧化钙。

玻璃在那之后的2000年里作为珠宝级的奢侈品流传于整个地中海,堆叠和切割的工艺也制造了更华丽的装饰,但玻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不透明的彩色浇铸材料。

目前大宋生产的玻璃就是这种,都是不透明的彩色琉璃。

这其中的诀窍,就是烧制透明的玻璃,就必须使用更加精纯的石英砂才行。

看起来这非常的简单,实际上要想摸索出这种诀窍来,那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不断的实验才行,就像火药发明了多年,正确的配方到了大宋却一直没有被发现一样。

李南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他见多识广,他或许不知道某些物品的详细制造方法,但他至少知道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其中的一些区别和诀窍,这就已经足够了。

在李南的印象中,烧制玻璃的工匠都是将玻璃烧至半熔融,然后用一根铁管吹成空泡,不断旋转,巧妙利用重力塑造出各种形态。

当然也可以在预制的模具里吹玻璃,制造纹理复杂的表面;抑或两者结合,千变万化。

这就是李南对玻璃的全部理解,剩下的就是需要找到原料和合格的匠人了。

烧制玻璃的工艺并不难,难的是要保住这个算不得复杂的制造工艺不外泄,因此李南并没有另外找人,而是将先前送到这里的那些能工巧匠召集到了一起。

这些人都是李南到了东京之后招揽的各行业人才,其中既有木匠、铁匠、火器匠人,也有皮匠、瓦匠,织工、瓷器工等等。

对于求贤若渴的李南来说,金银之物不好得,而这些各行各业的人才更是千金难求,因此只要他们的技艺过关,那都许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招揽过来。

因为这些人不少都携带家眷,拖家带口的搬迁也很耗费时间,所以为了到时候一起走的方便,李南便让关海等在咸平买下了不少的宅院用来暂时安置他们,没想到此时却派上了用场。

如今聚集在这里的愿意跟李南前往郓州的工匠,对于他们就不需要太过的保密了,所以李南便将自己的要求说了出来。

虽然在场并没有擅长制作玻璃的工匠,但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