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赈灾这种肥差都是被百官们打的头破血流也要争抢的职务,然而这次朝中却没有人愿意前往京东两路赈济灾民。
之所以会这样,那就是因为此次朝廷只拨了五万贯钱,这点钱就算是将其全部收入囊中也是太少,更不要说去救那几十万饿着肚子的灾民了。
油水足的好事都抢着上,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做了,因此一番朝议下来,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李纲被任命为抚谕使,被派往灾区赈济灾民。
听闻李纲要来的消息,李南也着实非常的头疼,因为他不怕朝廷的那些权臣和贪官污吏,也不怕梁山的贼匪,最怕的就是这种自诩为清流的好官。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
此人进士及第,数年间就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本是一片大好前途,可李纲性格刚直,身为御史屡次直言上奏,这就引得天子赵佶和朝中很多权臣的不满,因此才被丢到了灾区。
面对这数十万无家可归的灾民,李纲就是有再大的能耐,手中无钱无粮也是办不好这个差事,等到他回京之后也必定是被贬谪的下场。
虽然明知如此,李纲还是带着那可怜的五万贯钱,尽快的从东京赶到了郓州。
郓州并不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可此地连接京东两路,又是李南厢军的驻扎之地,因此李纲没有去京东西路的府城应天府,而是来到了这里。
大宋朝一石大米有59.2公斤,粮价受到丰歉、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神宗时“明令诏告三司,以上等梗米每石为钱一千”,也就是说一石粮食价格在一千钱。而到了如今,由于内外都不安宁,所以粮价涨至二千五到三千钱。
每次遇到灾情,粮食还会继续涨价,所以李纲带来的五万贯钱,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此次虽然李纲手中没有钱,可是他乃是朝廷任命的抚谕使,也就相当于是一个钦差大臣,因此他手中也有不小的权利,其中一项就是‘军赈’。
所谓军赈就是大宋的厢兵制度,每有灾荒发生,则派人招募流离失所的饥民入伍,充入到厢军之中,“既悯其滨死,又防其为盗”。
李纲之所以先来郓州李南的驻军所在地,就是要跟他商议一下,面对这次黄河水灾,他这位掌管着两支厢军的安抚使,到底可以招募多少的灾民。
对于这位钦差的到来,李南的态度就是不卑不亢,知道李纲这个人官声的他,肯定不会使出以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