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无奈何兵分三处(第1页)

从东京返回大营的路上,李南也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众人看来,李南被调离了京东两路有百害而无一利,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京东两路看似富足,人口众多,实际上因为其距离大宋的中心东京太近,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惊动朝廷,所以李南想要一直在此地慢慢增强自己的实力,其实非常难,目前就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瓶颈。

其次李南也面临了跟梁山相差不多的难题,那就是没有立足的根本之地,无论是京东东路还是京东西路,他表面上是维护两路治安的武将,实际上根本无法插手任何地方政事,更无法从此获得任何钱粮和兵员。

战争需要的就是大量的钱粮和兵员,凡是想要做一番大事者,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地盘,这样才可以进行发展建设,为己方的军队提供足够的粮食军饷,招募到足够的士兵。

目前梁山贼寇就是缺少根据地,导致他们没有固定的钱粮来源,当他们的规模越来越大之后,最后就只有投靠朝廷这一条路。

李南也是如此,他虽然有私盐和玻璃生意来维持己方的军队所需,但依靠做生意来暗中蓄养兵马,一旦生意上出现任何问题,就会影响巨大,并且随时都会被人扼住要害。

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岭南之地反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南方从来就不被大宋所喜,始作俑者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

“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

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在心,赵匡胤命人在石头上刻下这条禁令,摆放在宰相的办公场所政事堂上。

据说除了“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赵匡胤还令人刻了一条“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既然大宋的开国之君都是如此,那他的臣子们自然也更加的变本加厉,寇准和王旦等历任宰相也是如此,对南人更是狠狠的打压,这种歧视的直接结果就是“选用人才多取北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既有赵匡胤乃是北人,因此对南方人并无好感,还因为那个时候南方远不如北方发达,北方才属于中原之地。

除了经济之外,南北方的人口比例也极为悬殊,在西汉末年时南北方人口比例是1:32,北方汉人占了多数,南方主要是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汉人数量很少。

这一失调情况,直到孙坚建立东吴政权南方人口才略有增长,之后五胡乱华和唐代安史之乱时又有大量北人南下躲避战乱,可是即便如此,南方的人口仍然远远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