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议和只是个幌子(第1页)

议和!

当大宋朝廷确认已经失去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并且暂时无法夺回之后,立刻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跟帝国议和。

虽然朝廷中还有一些文臣认为不该跟逆臣贼子议和,不过形势如此,哪怕是对李南恨之入骨的天子赵桓,也只能压制下那些反对的声音,派出了一支议和使团。

使团的正使那是李南的熟人,大宋的郓王赵楷,为什么要派他前往南方议和,也是看在他是赵缨络兄长,也是帝国皇帝大舅哥的关系上。

副使叫做王方,据说是宫中的宦官,在大宋皇帝都喜欢使用太监来监督外派官员的习惯来说,议和使团中出现这么一个人物,也很是正常。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随行之人,乃是东京大兴国寺的住持智清禅师,一个出家人前来议和,也不知道大宋朝廷是何用意。

帝国此次大战占领了大片的疆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重整各地,建立帝国的管理系统,还要将后方的粮食物资都运送过来,所以暂时的确没有跟大宋继续开展的打算,因此这次和谈的时机还算不错。

对于要在哪里进行和谈,派出什么人来和谈,双方不免有些争执,毕竟两国都刀兵相见了,谁都担心对方会有什么小动作。

大宋朝廷希望议和地点设立在扬州,并且希望帝国皇帝能够参加和谈。

对于这些要求,帝国自然是全盘否定,你们大宋都没有派出皇帝来参与和谈,为何要我们的皇帝出面?

帝国对其的答复时和谈地点应该定在江宁府,代表帝国参加和谈的人是擅长贸易的彭浩等人。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而谈判这种事情,完全是要看哪国的实力强,目前迫切希望能跟帝国暂时停战的乃是大宋,所以帝国的态度就格外强横一些。

经过数次的协商,大宋使团终于放弃了先前的所有建议,老老实实的渡江来到了江宁府进行议和谈判。

谈判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经过了数日的拉锯战之后,双方决定以长江为天然的边界线划分两国疆域,短期内都不会主动挑起战事。

因为两国都需要贸易,对于货物南上北下也做出了沟通等等。

在大宋使团的不断让步下,这次的和谈还算进行的非常顺利,大概半个月后双方终于签署了两国暂时停战协议,将此事划上了一个句号。

前来帝国谈判的大宋使团已经完成了任务,在临近回去的时候,正使郓王赵楷提出想要见一见帝国皇帝。

这个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