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朝廷入缅时,黔国公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守关缅兵。由于历史的原因,明朝镇守云南的沐国公是缅甸当局熟知的人物,守关缅兵纷纷下马以礼相待。当他们得知随永历帝避难缅甸的文武有近两千人马,便要求“必尽释甲仗,始许入关”。永历皇帝急于脱险,竟然同意,“一时卫士、中官尽解弓刀盔甲,器械山积关前,皆赤手随驾去”。这一举动曾经遭到一些忠于明室的人士的指责,认为自动解除武装是“堕缅人计,护兵不散,犹易于出险而会两藩(指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缅人不敢拘执,况敢献清乎?”
其时就当时形势而言,缅甸是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其当局接受南明皇帝入境避难而要求解除随行人员武装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永历皇帝贪生怕死,在李定国等人还在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组织兵力抗击清军时,就在马吉翔之流撺啜下流入外邦,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以为这样清廷就可以放过他们,从而苟且偷安。
受李定国派遣负有保护永历皇帝和朝臣、家属责任的靳统武、梁杰等将领眼看朱由榔和随从已经进入缅甸境内,并且接受了缅方解除武装的要求,他们既不敢阻止皇帝的行动,又不愿自动解除武装流亡异邦,因此,靳统武等带领部下兵将由铜壁关追随李定国部主力向南撤退。
李定国接到靳统武的报告,缅甸当局禁止南明军队入境,永历帝下令随行人员自动解除武装后,“虑缅情叵测”,便派高允臣赶去,企图追回永历帝和随行人员,不料,高允臣一入缅境即遭到缅方杀害。
闰正月二十九日,巩昌王白文选领兵由雪山平夷攀崖附木来到陇川。二月十五日,同李定**相会于木邦。两人都认为云南内地虽然被清军占领,散处在云、贵、川的兵力还有不少。永历皇帝慌不择路的进入外邦避难,标志着抗清旗帜半倒,给各地的复明志士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对李定国等人来说,既要在穷山僻壤的边境地区继续抗击清军,又要耽心在缅甸的永历帝的安全,弄得顾此失彼,心力交瘁。因此,他们感到当务之急是把永历皇帝从缅甸接回国内。经过商议以后,由白文选领兵进至缅甸境内的磨整、雍会,要接回永历皇帝。
此时,朱慈煊等人已经与另一支前来迎驾的人马会合,此队人马由明将广昌侯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率领,正向李定国所部行来。
朱慈煊没有坐轿子,而是骑在一匹专门为他挑选的比较温驯的马上,一路上他偶尔与众人聊上几句,脑袋却在一刻不停的思考。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