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长谈(求票冲榜)(第1页)

“吕先生。”朱慈煊沉吟了半晌,开口说道:“依孤本意,这贱籍皆该豁除,可是这对良民是否会造成影响,是否对团结民众共抗满清造成不利之后果,此举不得不慎哪!”

“殿下。”吕留良缓缓解释道:“这奴婢之贱籍最多,可容后再议,其他的据草民看来,应该没有什么坏处。”

朱慈煊轻轻点了点头,却没有立即答应下来,而是继续问道:“吕先生,继续说下去,这开科取士和信奉佛教又是怎么回事?说实话,在孤王想来,朝廷根基未固,朝不保夕,这些事情是不是应该缓行啊?”

“殿下此言差矣!”吕留言直言不讳的说道:“形势虽然危急,但也要表现出姿态,开科取士一来可以彰显朝廷兴复之信心,二来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永历初年,清顺治便开科取士,吸引了很多北方的汉族读书人,笼络人心。”

传统的东西,无论好坏,若要一夜铲除,只能搞得更糟。科举制已经存在千百年,自有其合理性所在。武断地斥之为**工具,培养奴才而压抑人才,并不妥当。中国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是由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

朱慈煊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得通俗一点,科举是悬于天下读书人鼻子前面的一块陷饼,是诱使天下读书人与政府合作的香饵。告诉天下人,由布衣而为卿相是通过读书就可以实现的梦想,让读书人那种以天下为已任、读书以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有了制度的保证。”

“殿下聪慧,世所罕见。”吕留良两眼放光,象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激动的说道:“正是此理,况国人有着很重的宗族观念,科举成功表面上是一个人的事,背后则是全家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家族是一个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科举带来的荣耀也不是一个人的是,而是家族的共同荣耀。”

“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朱慈煊苦笑着说道。

“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吕留良继续说道:“金榜题名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朝廷开科取士,可收南人之心。”

朱慈煊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吕先生之言有理,孤王想来这信奉佛教也是收买人心了,滇人多信佛,父皇却信天主教,不合适,不合适。”

“其实也非要殿下入佛门,只要敬佛寺,礼僧人,印佛经,则可矣!”吕留良也笑着说道。

“此事易。”朱慈煊思索着说道:“开科取士也可颁布敕谕,开始准备。只是这豁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