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乐,事事要求完美是不可能的,朱慈煊自己劝着自己,过分的要求,脱离了实体,必将令人失望,而且使自己始终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
自己相对于其他穿越者来说,有优势也有劣势,劣势是时机不对,大明处于覆没的边缘,自己面临着生存危机。优势是自己有名正言顺的身份,有大义正统的名义,还有一个相对来说在外部威胁下还算比较团结的小集体。
不能要求过高,一步步慢慢来吧,朱慈煊的脸上又恢复了沉稳、自信的笑容,这已经是他的下意识举动了,这样对民心士气应该有稳定作用吧?
“启禀殿下,入蜀信使已经返回,夔东十三贤具本上奏,愿奉殿下号令。”大学士张佐宸上前奏道。
“待孤看来。”朱慈煊欣喜的接过奏本,仔细翻看起来,慢慢的又皱起了眉头。
与大顺军联合,并不是始于永历,从南明隆武起,朝廷中的官绅大多数是把联合农民军作为权宜之计,内心里往往对农民军深怀敌意,私下甚至在某些公开场合仍斥之为“贼”。每当形势危急之时,他们把农民军推到第一线,喘息方定就以种种借口支开农民军,有限的财力都用于培植杂牌“官军”和召募“亲兵”。
“看来,他们还是有顾虑呀!”朱慈煊缓缓合上奏本,说道:“唐太宗说过: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孤王当效之。”
“太子殿下。”吏部尚书江国泰上前奏道:“十三贤莫非嫌官爵不厚,赏赐不丰?”
“非也。”朱慈煊轻轻摇了摇头,“众卿当知与大顺军联合,非于吾朝始,然很多人却将之视为权宜之计,对李闯攻破北京恨恨不忘,每每斥之为贼,又怎能怪十三贤心存疑虑?收人当收心,孤当以亲笔信释其疑,使其归心大明。”
“殿下英明。”御使黎维祚上前说道:“臣愿往蜀,说与十三贤,精诚团结,共抗清军。”
“卿能力超群,公心无私,此去孤王很放心。”朱慈煊赞赏道:“孤还将派一个参谋团帮助赞画军机,另外,卿要谨记,不得插手干涉十三贤的军事行动,卿要将精力专注于地方治理,百姓安置,各部团结等事,如此方可不令众家疑惧分心。”
“臣谨记殿下教诲。”御使黎维祚躬身施礼。
………………………….
根据入蜀使者报告,十三家中的刘体纯素骁勇,有方略,颇以威信御众,且李闯王的妻子高皇后也在其营中,因此各路农民军将领共推他为首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