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志同道合?(第1页)

“功高震主”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形成一种封闭的一元权力社会,在这种相对封闭,同时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权力对资源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对于社会资源的争夺,最终表现在对权力的争夺上。于是,居下位者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获罪。居上位者也是如履薄冰,时刻提防着“野心家”起而代之。于是,不信任成为普遍现象。其最后结果,则是从皇帝到草民,都处于恐惧之中,几千年下来,恐惧便成为中国人的基因。

“我有病吧?”朱慈煊自嘲的笑了起来,“现在还处在生存危机中,却在为几年后,十几年后,甚至于几十年后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烦恼。”甩掉了这些杂念,朱慈煊开始认真的听参谋部的人员讲解分析目前的战争局势。

“按照武侯遗书所说: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互转化原则。”一个参谋侃侃而谈,“晋王极有可能会合巩昌王所部,以优势兵力将紧追不舍的固山额真卓罗一举歼灭,再转进元江,内外夹攻,击破吴三桂主力。”

“元江被困时间不长,应该还能坚持,且清军损耗不大。”另一个参谋说道:“歼灭固山额真卓罗当无疑问,然而我军应攻取石屏州,切断吴三桂军的退路,待敌军心大乱时,再趁机掩杀。”

“攻打石屏州?”参谋轻轻摇了摇头,“那里可是有五千清军防守啊,屯于坚城之下,不能急速攻取,则要面对吴三桂率军回击,前后夹攻,我军入险地矣。”

“贺卿。”朱慈煊轻声对广国公贺九义说道:“据报晋王率百余亲兵已与巩昌主力会合,另有两千骑兵还在与满洲追兵周旋,看来消灭固山额真卓罗的决心而下,然后的行动可就不好说了。如果没有机会,也只好打破吴三桂所部对元江的水路封锁,直接入城增援,让吴三桂知难而退。”

“殿下所说是最为稳妥的计策。”广国公贺九义恭谨的答道:“当然,如果能袭取石屏是最好的结果,关门打狗,吴三桂不死也要元气大伤。”

“孤相信晋、巩二王的指挥才能。”朱慈煊笑着说道:“如此,只要击破固山额真卓罗部,我军已是大胜,并基本已经处于不败地位,清军退去后,恐怕要明年才能发起进攻了。”

“正是如此。”广国公贺九义说道:“滇省破坏严重,清军要征伐,只能*清廷远道补给,据微臣等推算,大概要等到明年六、七月份方能发动大军进攻。”

“只要击退吴三桂,我们便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