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预言(第1页)

“凡事必先尽之人,而后听之天。”朱慈煊轻轻落下一子,将被吃的棋小心的放进棋盒,感慨的想道:“从自己的思想钻进永历太子的脑袋那一刻起,上天应该就已经好了安排吧,是明室继续沦亡,华夏不复,还是改天换地,先破再立,但愿自己尽心竭力所做的这一切能让中国走向光明和进步,而不是陷入倒退和黑暗。”

“可惜延平郡王反攻长江失利,否则南北呼应,形势定然为之改观。”吕留良叹息道。

朱慈煊苦笑一声,郑成功进攻南京之役不仅在军事上连续犯了大错误,更因为郑成功嫡系军队中存在海盗遗风,在政治上也有不少丧失人心之举,从而导致全盘覆败。

“经此一败,郑成功便要计划取台湾了吧?”朱慈煊站起身,走到窗前,眺望着远处的景色,“这一决定无论被后世形容得如何伟大,都未能掩盖一个事实:郑成功攻台计划实际上是一次被逼无奈的作战。因为败退的郑成功发现自己的处境接近于无基地作战,而且一举击破满清的速胜希望已被现实粉碎,要与大陆势力作持久战,就必须经营起一个能长期与满清作对峙的基地。和百年战争中的英国人一样,海洋势力想成为大陆国家就一定会失败。”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举,在后世被渲染为一个无比光辉英勇的行动,然而在当时反清复明者心中,引发的却是普遍的失望。钱谦益得知郑氏入台,对复明事业自此心灰意冷。曾与郑氏协同作战的张煌言,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情绪,认为郑氏此举是效虬髯客走海外扶余为王,箕子去朝鲜开基立业,改变斗争方向,“寻徐福之行踪,思卢敖之故迹,纵偷安一时,必贻讥千古”,他以“避秦”为喻,质疑郑成功对明室的忠心。1661年郑成功进占台湾时,强令全军迁台,遭张煌言竭力反对,派参军罗子木赶往澎湖劝阻,指斥郑“不智不忠”。在张煌言看来,郑成功复台意味着他已无心救亡,他的见解也因此得到普遍的赞成,鲁王等人都拒绝去台湾。

郑氏入台,也使满清方面大为宽心,无疑,清廷也将此视为郑氏海上势力退潮的信号。在郑成功进军台湾半年后,当年十月初一,清廷在北京斩杀其父郑芝龙(已降清15年),因为他已经不再有利用价值。这一点反映出在清廷看来,郑氏海军已不构成心腹之患。此后一段时间,清廷专力平息大陆局势,劝养民力,最后才趁胜于1683年灭郑氏台湾。

郑成功在后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其“收复台湾”之举也被写入教科书,反复向世代灌输。然而恐怕他自己也未料想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