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匠户制度下,匠户(技术研究员,技术工人)几乎是没有丝毫权利和自由可言的,在社会分层中所处的地位很低,社会声望和形象非常的差,不能跻身士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工匠们自然没有了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匠户们一旦被归入匠籍,就不能随意流动,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即使某些人的成果合起来就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不能交流,也使这些可能的发明为之流产。仅可一人或少数几个人要想完成一件发明创造,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发明出来了,推广也是不易的。工匠们大多不识字,没有文化,而仅仅依*家传,这样的留传方式只能使技术逐渐没落。朝廷对于匠户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重视,管理方式粗暴,管理者与工匠对立严重。工匠们的成绩和创新得不到上司的赏识或者宁可烂在自己手里也不愿作为上司升官发财的工具。
或许在吕留良看来,改善匠户们的待遇水平,对于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但在朱慈煊的角度看来,现存的匠户制度不仅使工匠们劳动热情丧失,伪劣产品增多,更严重的是阻碍了科技水平的发展,遏止了工匠们创新发明的**。
“可这要改也不太好弄啊。”朱慈煊拍了拍侍卫带回来的信息,皱了眉头说道:“一下子都脱了籍,谁给军队生产装备呢?”
“殿下勿忧。”吕留良拍了拍脑门,笑着说道:“一点点的改善,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对以后有个盼头,还怕他们不干吗?”
“哦?”朱慈煊抬起头,眨了眨眼睛,笑了起来,“原来是孤心急了,吕卿说得有道理,来,先照着这意思把大概框架搭起来,再慢慢细化添补,到时候啊,让他们觉得干这个比种田还好,欲罢不能,这才是长远打算。”
“殿下是不是把工部官员也叫来,毕竟他们与匠户打交道的时间长,比较熟悉。”吕留良建议道。
“倒不如一起去看看匠户们现在的生活。”朱慈煊沉吟了一下,伸手拍了拍工部转来的材料,“这些个东西,孤并不完全相信。”
……………………
虽然对于匠户们生活不好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当看到实际情况时,朱慈煊的脸还是阴沉得吓人。随行的工部官员见太子殿下脸色不悦,也是忐忑不安,战战兢兢。
匠户们住的地方就象个难民营,简易的草房摇摇欲坠,家属都面黄肌瘦,脸带菜色。一些孩子,更和朱慈煊前世在电视中见过的非洲饥民一样。
“那边是工房?”朱慈煊用手指了指不远的地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