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气势(第1页)

“心态决定命运,选择决定成败。”朱慈煊停下笔,左右端详着自己的作品。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这个年代,套用后世的话,毛笔字要是写不好,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当然,在朱慈煊看来,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他认为只有真正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真正融入这个时代,才能够真正投注热情,用“心”感受,用“心”做事。就象旅游时看园林景观一样,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就难有特别的感觉。只有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是园林的主人,才会随着四季的变化,感受到其中不同的妙趣。

点了点头,朱慈煊不知羞的先在心里自我肯定了一下,继续依照吕留良写出的字帖练字。

绿萼捧着一撂纸,轻手轻脚的走了进来,将纸放到了桌上。

“这是什么?”朱慈煊头也没抬,开口问道。

“回殿下,这是吕先生润色修改后的《武侯遗书》。”绿萼回答道。

“哦,这么快?”朱慈煊放下笔,拉过来,简单浏览了一下,点头夸赞道:“不错,这可比孤王的大白话好看多了。”

“殿下的通俗,吕先生的文雅,各有所长。”绿萼笑着说道:“要说军校里的军官还是喜欢通俗的多一些,也容易懂。”

“都是孤王年纪小,没学问,诸葛武侯在梦中才说得简显易懂,可这要是拿出去,恐怕就丢了武侯的脸了。”朱慈煊轻轻拍了拍一撂子文稿,自嘲的笑道:“想雅俗共赏是不太可能了,只好用两套材料。”

“这也不错呀!”绿萼说道:“一套是武侯亲传,一套是殿下编译,想看哪套就看哪套。”

“呵呵,就会说好话。”朱慈煊伸手在绿萼的腰臀上捏摸了几下,“长了不少肉呢,手感不错。”

咯咯,绿萼笑着闪开身子,跑到桌对面。

朱慈煊微微一笑,低头用笔在纸上画起了图形。

小丫头好奇,偷偷摸摸又蹭了过来,“殿下是作画吗?”

“嗯!”朱慈煊仔细的画着,“是能白日飞升的东西,坐在这个篮子里,就能飞到高空,俯瞰大好河山。”

热气球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称为天灯或孔明灯,知名学者李约瑟也指出,西元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李格尼兹战役中使用过龙形天灯传递信号。法国的孟格菲兄弟于1783年才向空中释放欧洲第一个内充热空气的气球。

来到明朝,要说飞机、大炮那肯定是造不出来,就是想把火枪改造成后膛定装弹,对朱慈煊来说也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