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连山位于大秦北方边境,归大秦北燕王管辖。再往北走就进入了蛮族的地界,乌连山脉连绵上千里,山顶上被积雪覆盖,终年不化。
和帝国边境的村子相比,上水村的优势在于它刚好就在乌连山的山脚处,不用时刻担心着北方蛮族的劫掠。因为乌连山实在太高了,那边的人过不来,这边的人也休想过去。
上水村不大,全村上下满打满算也就四五十户人家,村里没有出过什么人物,甚至大部分人这辈子都只到过二十里外的乌山县城。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但平稳。
村东头有间茅草屋,住着一个姓李的老秀才。老秀才约莫六十来岁,十年前南方闹了一场旱灾,据说饿死了好些人。老秀才就是那时候逃难到了村里。村里人心善,看他可怜,合力帮他起了间屋子。他又在屋后面开了亩菜地。
农闲之余,老秀才便在村口的大树下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谁家若是有什么红白事求他写个东西。老秀才也乐呵呵的应下来。
六月初三,大雨,
老秀才早早的起了床,就着咸菜喝了一碗尚有余温的稀粥。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掐指算了算日子。自言自语道:“就在今日了。”
说完,老秀才换上一身洗的发白的儒衫。君子正其衣冠,他还仔细的把衣角的褶皱一一抚平。
穿戴整齐后,他将桌上的笔墨纸砚收拾起来,抱在怀里。从门后拿了一把雨伞。冒雨走出了门。
时间还早又加上大雨,家家户户都还在做早饭,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偶尔还会有一两声狗吠传来。
老秀才撑着伞沿着村里的石头路走到了村口,又顺着泥泞的小路走上了村西面的一个小山坡。
站在坡上正好能将大雨中的上水村尽收眼底,老秀才寻了一块平滑的石头,把上面的雨水擦干净,再将笔墨纸砚一一的放在石头上,单手掐诀,低喝一声:“止”。
他头顶仿佛凭空形成了一道屏障似的,一滴雨水都不曾落下。
老秀才放下雨伞,看着上水村那渺渺炊烟,看着一些早起的人家往来于厨房与卧房之间。甚至还能看见几个跟着他读书识字的孩童在自己的屋檐下用手接雨水玩。暗叹一声:“可惜了。”
老秀才铺开一张白纸,拿起笔从砚台里蘸了点墨汁,不一会儿就勾勒出了上水村的轮廓。他越画越慢,越画越细。甚至连村口老树上树叶的纹理也要一笔一划的描绘出来。这样的代价就是及其耗费心力。斗大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