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看着周博逸似笑非笑颇为不测的模样,再想想她策划的这套投资入股华城集团的方案,范文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著名企业家牛根生,以及他的蒙牛公司在初创期的那一套另辟蹊径的独特融资发展方式。
因为,周博逸的这套方案,就是当年牛根生融资方案的翻版,但是,自己不是牛根生,华城集团也不是初创期的蒙牛公司,完全不需要如此合作方式,而合丰银行也不是美国摩根士丹利国际投资大鳄。
1999年1月13日,因为多方面的利益冲突,牛根生离开了内蒙古伊利集团,带着几个旧部下,成立了蒙牛乳业公司。
那一年,他刚刚四十一岁。公司初创期间,资金捉襟见肘,所募集的有限资金,还建不起一座奶场,逼得牛根生满世界搜寻投资者。
在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根生结识了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资经理,又经过11个月20多轮谈判,最终,同年12月19日,蒙牛与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晖、英国英联三家投资公司,举行了入股签字仪式。
这三家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26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共持有蒙牛乳业约32%的股份。
时隔一年,即2003年第四季度,这三家国际投资机构再次向蒙牛增资扩股3500万美元。
至此,蒙牛成为摩根士丹利在亚洲地区直接投资额最大的企业,也开始了一系列有计划的产业扩张。
在这一系列令业界眼花缭乱而又迅猛凌厉的投资入股扩股行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双方签署的那份“对赌协议”。
双方约定,从2003年至2006年,蒙牛乳业的复合年增长率不低于50%。如果达不到,蒙牛公司将输给摩根士丹利等投资者约7000万股的上市公司股份。
相反,如果业绩增长达到目标,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就要拿出自己的相应股份,奖励蒙牛管理层。
最终,在约定的时间之内,蒙牛业绩增长达到了双方的预期目标,摩根士丹利等投资机构“可换股文据”的期权价值得以兑现。
在这场业绩对赌中,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500%,但蒙牛的回报率却高达5000%,实现了投资方和融资方最完美的双赢结局。
这场堪称投融资界完美经典的商业案例,范文斌研究了数十次,透过字里行间的每一个细节,努力想寻找出其中的奥秘与真谛。
最后,咋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得出了这场极为成功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