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早上,天气很晴朗,在接到六叔范有才的电话后,范文斌驱车回了一趟老家,去范家渡小学参加孔子雕像的落成仪式。
如果不是六叔打来电话,他几乎要忘记这件事情了。上一次,在学校,当着自己的面,村长李满荣答应出资,让范有才找人雕刻一座孔子石像。
尽管是只有四十来个小学生的农村小学,但校长范有才不敢马虎,找来一个手艺很高超的陕西石匠,精心雕刻了一座纯黑色的孔子石像,立在教学楼前,还遍请各方贤达人士,举行了一次很隆重的落成典礼。
如今,国学方兴未艾,很多学校都举行国学诵读活动,还印发了一些优秀的国学书籍,选刊了历朝历代有名望的文学家思想家的许多作品,诸如孔子孟子韩愈欧阳修,等等,不一而论。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兴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倾浸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
如今,在很多学校,每天清晨,上早自习时,各班教室里都会不约而同地响起朗朗的诵读国学的声音,稚嫩而清纯,给冬天萧疏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四书》,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孔子老而好《易》,发现了人道可以学习天道、地道,会通天人,可以改变命运的规律,作《易传》,号召人们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
《易传》被称之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认为“天下殊途同归”,君子“以同而异”。这些思想精华,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是我们加强与世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