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冬至,吃饺子(第1页)

冬至这一天,天气阴转多云,透着一丝很清冷的阳光。下午时分,没有风,又下了一点小雪,但不是很冷。大街上人很多,来来往往,行色匆匆,手里都多多少少提着一点东西。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每年农历冬至这一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俗话说,“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据传,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东汉时期,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因为一些看不惯而感到不痛快的事情,毅然辞官回归故里,为乡邻治病。

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黄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贫病交加,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中很是不忍,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于是,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特意在冬至这一天食用,来纪念张仲景先生。

这天下午,一放学,段向梅接上小儿子范学礼,就急匆匆赶回家,包了很多饺子。她知道,丈夫最爱吃羊肉萝卜馅的饺子。每年冬至,一定要吃,这是几十年来,养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

当范文斌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范学华章玲也已经来了,饺子也熟了,热气腾腾的。一家人坐在餐桌前,有说有笑地吃着饺子,很是开心惬意。

期间,范学华边吃饺子边告诉父亲,一周前,胡杨基金会的高级业务经理李繁,特意考察了他的先锋公司,认为是高科技企业,很有发展前途。

昨天,李繁又从省城兰州打来电话,很兴奋得意地说,基金会掌门人杨崇光,看了评估报告后,很是满意,已经同意向先锋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