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海上分离(第1页)

时间:1939年9月15日 地点:克莱佩达港

苏芬战争, 1939年至1940年的苏芬战争。

一些记忆片断在我大脑里若隐若现,yes,对了,我忽然激动起来,这是一场拥有370万人口的芬兰和拥有370万军队的苏联之间的生死对决。

苏联人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引用2002年普京政府的解密文件,苏联人在这场战争中阵亡80万人,伤员则根本无法统计。

“狗X”我用中文骂了一句,然后迅速的把我所知道讲给李震华听。

“上校,我们可以去芬兰呆上几天,几天后苏联人会宣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的亲法西斯政府已经被人民抛弃,人民向往着与苏联结成坚定同盟,同时,苏联也向芬兰提出了类似的领土要求。爱沙尼亚军总司令赖特尼尔将军发表声明请求国际援助,没有得到任何回应。9月25日日,苏联红军开入波罗的海三国,三国兵力弱小,均放弃抵抗。但是芬兰人选择了保卫家园,后来引发了残酷的苏芬战争,苏联在芬兰损失了军队总数的1/4,坦克数目的1/10,飞机总数的1/5。我们可以去查查图书馆的资料,说不定有这方面的介绍。”

不等李震华有所反映,我继续我的话题:“上校,我们在芬兰肯定会受到礼遇的,至少不会是难民的待遇,我们可以保持部队建制的完整,或许还可以在苏芬战争中捞上一票!”

“看来也只能这样,”李震华看着挂在车上的北欧地图,“德国堵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瑞典不要我们,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马上要亡国了,也只剩下芬兰一个地方供我们暂时落脚了!”

“XX,XXXX”一阵急促的波兰语从我身后传来,我转身一看,是16师的电报兵,他把一份电报递给了吕贝卡。

“立陶宛政府要求德国海军出面,消灭位于克莱佩达港的波兰军队。”克里斯蒂娜把电报转述给我,并告知我这是一份16师截获的外交电报。

“晕,难道立陶宛不怕自己的主权受到侵犯,”我忽然又有所悟:“抑或是立陶宛故意示好于德国,一种游刃于德、俄之间的外交手段”。可怜的立陶宛,他们还不知道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波罗的海三国与芬兰是苏联人的势力范围(巴尔干是德国的势力范围)。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马上离开港口,只有在公海上我们才是安全的。

··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