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大典(第1页)

1260年农历大年初一傍晚,还沉浸在除夕的欢乐中的重庆府民众,三三两两地朝校场口涌去。因为白天官府的人在全城敲锣打鼓,通知大家去那里看“开国大典”。

刘华坐在精心打造的看台中央,环视四周。只见方圆5里的校场坝彩旗招展,周围密密麻麻的人潮涌动,黑压压的脑袋,人声鼎沸,个矮的站了条板凳,小孩还被父母扛在脖子上。

从军营抽来的五万士兵,把坝子东西南北四面围了个水泄不通,人群里边还有刘华特意安插的几千个便衣,紧张地巡视着周围的民众。

“皇兄,吉时已到,仪式是否开始?”忽必烈兴奋地问道。

“开始吧!”刘华看看四周,差不多到了20多万民众,相当于全重庆四分之一的人口。

“大天帝国,开国大典正式举行!鸣炮……”司仪忽必烈高声宣布。

“嗵…嗵…嗵…嗵…嗵…”礼炮齐鸣。

“升国旗,唱国歌……”忽必烈继续宣布。

长江黄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春光。

……

看台下,一千多名乐工奏起了旋律,在刘华、文武百官的带领下,五万将士唱起了国歌--改装版《我的祖国》。巴特尔和2名身材都在两米左右的士兵,在校场中央的5丈旗杆下,挂好一面旗帜,随着歌声的节奏,冉冉升起国旗。

半个月前,刘华召开廷议,再次讨论了国旗、国歌和国徽的问题。

对于国旗,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因为从上古时代就有了旗帜,所以对于这一精神象征,大家比较熟悉。蒙古族大臣提出的基本上是以狼、鹿、马、牛、太阳等为图案的旗帜,颜色各有不同;而汉族大臣倾向于龙、虎、凤等图案。吵了半天,刘华采用了刘秉忠提出的“三色旗”,即上蓝中黄下绿的三道横条,和意大利、德国等国旗相似。刘秉忠的理由是,蓝色代表蓝天、黄色代表人(黄皮肤),绿色代表大地,符合“天地人”的形象,象征“天时地利人和”,另外,黄色和绿色又可以代表黄河长江,象征华夏民族的源远流长……刘华非常赞同,拍板同意。

至于国歌、国徽,大臣们就显得幼稚了。不是用宋词来写歌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