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干校(第1页)

平合农场对于成人高校毕业生怎么安排使用,一度成为全场干部职工所瞩目的焦点。有人说:场党委班子“四化”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例如:“革命化”的代表有吉副政委,据说他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资格,另外还有三位场级督导员;“年轻化”的代表是姚副政委,他是柯良的姐夫,算是年青的一代;陆场长、魏副场长、易副场长在农场绝对是“知识化、专业化”的典范,他们是文革前后农学院或劳动大学的毕业生,已经文革多年的“煅炼和考验”了。因此,成人高校生好象有点多余!送人去培养是大势所趋,安排使用就比较麻烦,“冷处理”是万不得已的事情,至少也要“过渡”一下。

某些人最终还是靠糖厂、水泥厂等工业项目出“政绩”和经济效益。

头一年、毕业回来一个人,学工业经济管理专业,本人原属一般干部,其“后台”兰政委已经调走,安排到糖厂当个没有行政级别的“质量检验股”副股长、就算是提拔重用了,而且专业对口,谁都无话可说。

第二年,毕业回来四个人,分别学的是“劳改管理”、“园艺”和法律专业,其中三个副科级干部。党委初定的原则是:哪里来、哪里去;保留原行政级别,暂时不安排领导职务;尽量专业对口。因此,政治处下了文件:黎汉回狱政管理科工作,金刚回出入监队工作,常健和柯良到干部学校工作。

平合农场干部学校是按上级要求设置的,它编制在政治处,办公地址及教室分别在场部旧办公处的“管教科”房间和会议室;校长是汪俊,教员原有一个新来大学生小周,加上读书回来的常健和柯良,总共就四个人。

常健原是宣传科副科长,过去已经搞过干部培训,大专毕业写的论文是《论加强对劳改干警的法制教育》,分到干校应该是再合适不过啦!

对于干校办公的地方、常健太熟悉了,因为曾经是“管教科”、“处遗办”所在地,他算是第三次来这里办公,有一种“重归故里”的感觉。

柯良原为加工厂的副厂长,读书的最后一个学期,在劳改劳教管理干部学院入了党,目前还是预备党员;他是全场唯一经过中央级院校系统培训的专业人才,安排搞干部培训工作、对学员讲授劳改业务知识也很合适。

此时,常健的父亲在场部农业生产科任农艺师,常母任淀粉加工厂政治干事(准备退休),他俩住在加工厂干部职工宿舍区;吕梅任加工厂司务长,女儿小艺在幼儿园托儿所入托,小家庭仍在场部旧办公处所谓的“新婚过渡房”内,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