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之间,民间有这么一句谚语:“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被宋人庄绰记录在他的史料笔记《鸡肋编》里面。
这句话虽然没有被收录在《水浒传》里面,但是当《水浒传》出现之后,所有的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可惜啊,张士诚没有读过以他本人为原型的《水浒传》,现在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张士诚坐在泰州州衙门里面,看着手下的众多舵主,心里十分迷茫。
张士诚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还真不是坐天下的料,起码现在还不是。他不知道如何去收税,所以干脆免掉了所有的税;他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但是他知道如果按照之前朱英说的,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打过去,迟早要完蛋。
“救”了张士诚一命的人是高邮府的知府李齐,李齐得知张士诚的所作所为之后,立即派人过来招安张士诚,希望张士诚能成为自己部下的“民军元帅”。
张士诚是兴化白驹场人士。如果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兴化是江苏省泰州市的下辖市,那么张士诚的所作所为就属于泰州市的内部事件,轮不到高邮市市长来管。但是,根据元朝的行政区划,兴化属于扬州路高邮府管辖。所以,高邮府的知府李齐是根据“属人管辖”的原则,来管张士诚的事情。
说起李齐此人,也是个传奇人物。他的传奇之处在于,他是个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有人做过统计,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为止,在这1283年里面,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也有说504名的),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也才777人。李齐作为其中的一个,是不是够传奇?
李齐,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元元统元年(1333年)中左榜状元。
这个“左榜状元”也是蒙古人的独创,元朝科举制度中,蒙古人、色目人列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称为“左榜”。
李齐作为能中状元的人,智力肯定不会有问题,他怎么会脑袋一热,以为自己是张士诚的“父母官”,就敢来蹚这个浑水呢?
这个原因又牵涉到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淮南江北行省参知政事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