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辉在湖北、江西大肆扩张的时候,元廷由于精锐部队都被自己作死败掉了,只好更大规模地启用地方团练,其中湘西苗家的杨正衡、杨通贯父子进入了元廷的视线。
杨正衡、杨通贯父子的世系可以追溯至残唐五代时期的“飞山太公”杨再思。杨再思出身著名的“弘农杨氏”,其父戍边叙州(治今湖南黔阳,而不是四川宜宾),在乱世中成为以靖州飞山为中心的“飞山蛮”的首领,有十个儿子。他将“飞山蛮”分为十峒,每个儿子各领一峒,自号“十峒首领”,还确定了家族字派“再、政(正)、通、光、昌、胜(晟)、秀(进)”七字(循环使用),建立了湘西第一豪族——湘西杨氏。
由于“飞山蛮”是以苗人为主体,湘西杨氏也从原先的汉家苗裔变成了苗人。
比较有趣的是,湘西杨氏在南宋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位名留史册的杨再兴。前一个最有名,是岳飞的骑兵统领,战死小商桥,是史上少有的猛将。后一个是横行湘西、粤北的同名大盗,成名于前者战死之后。比较有趣的是,在南宋历史上,还有两个不是湘西“七字杨”杨氏的杨再兴。一个是抗金英烈杨邦乂之子,也在岳飞军中任职,战死沙场,但是名气不大。一个是山西人,杨家将之后,在山西、陕西一带抗金。由于同名的缘故,脱脱在《宋史》中居然将这四人当成了一个人,于是出现了一个籍贯不明,却又是杨邦乂之子,早先当过强盗,后来加入岳家军,战死小商桥的杨再兴。
湘西杨氏作为地方豪族和少数民族领袖,不管是谁当了皇帝,对待他们只有两种态度,要么是笼络,要么是消灭——令人无法忽视。
蒙古人对湘西杨氏的态度是笼络,所以湘西杨氏投桃报李,征集了苗兵,自带干粮,出山跟湖北、广东的起义军死磕,可以称为“元朝自干五”。
徐寿辉被打进黄梅山区首功当属杨正衡、杨通贯父子。元廷对杨家父兄子侄大加封赏,杨正衡授潭州路同知,旋即又加封隆兴省行枢密院副使、湖广右丞、特进荣禄大夫,其弟杨正仁授为湖广都元帅副使,杨通贯授湖广副都元帅,其他叔侄,一并加封。
徐寿辉刚刚被平定之后,苗军兵分两路,杨正衡进攻粤西,杨通贯开往江浙。
此时,天下反元的势力虽然说主要是徐寿辉、刘福通、张无忌三支,但是各种“块头”比较小的反元势力却是遍布各地。
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是反元势力的“重灾区”——据城而反的有十几处,称王的有八九个人。说起来这些人也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