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也称寿春,皆因二婚成为东晋首任皇帝司马睿夫人的郑阿春,其孙司马曜登极时将其追谥为简文太后,故而要避其名讳,改名寿阳,连“皮里春秋”也改成了“皮里阳秋”。寿春,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开始,这里就成了淮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故址在今安徽寿县,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后设九江郡治于此,汉高帝时属淮南国。第一个淮南王便是大名鼎鼎的汉初七大异姓王之一的英布。东汉末,袁术割据淮南地区,便僭越称帝于此,立为国都,易九江太守为淮南尹。曹魏与孙吴隔江对峙时,寿春为淮南郡及扬州治所,其战略意义与日俱增,奠定了此后数百年间的军事要冲地位。魏将毌丘俭、诸葛诞为扬州刺史,皆镇于此,显示了寿春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价值。
东晋时期寿阳的战略地位再次提升,初为防御要塞,后升格为大州之治,为北伐基地。前秦苻坚曾征发百万大军南下伐晋,至寿阳。东晋谢玄、谢石引军抵抗,置阵肥水之上,大败苻坚,是为著名的淝水之战。进入南北朝,寿阳在必争之地的名头下始终站在拉锯战的风口浪尖,数度易手,其名称也就反复变更。如南朝宋改为睢阳,北魏复原名为寿春。又曾先后为扬州、豫州、南豫州、荆河州、南荆河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南梁失守寿阳于北齐之后,南陈又趁北周灭齐之机复夺寿阳及淮南全境,因此才有了今日北周大军南下围困寿阳的局面。
韦孝宽的中军大帐就设置在寿阳城北不远的八公山上,而这八公山也大名素著。史上最后一个淮南王是汉武帝的皇叔刘安,刘安尚文重才,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淮南子》便出自其手。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刘安与门客常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太平环宇记》中这样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妇孺皆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典出于此。
在八公山上可以俯瞰寿阳城,能将其北据淮、肥,南引汝、颍,东连三吴膏腴之地,北望中原富庶之域的地形要略一览无遗,如掌上观纹。韦孝宽当然熟知前秦苻坚大军曾惨败于此,并因此而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而他此来不但决心不重蹈苻坚的覆辙,还要让八公山上的草木都成为自己的兵。他挥军来到此地,首次接战为诸葛弩所阻后,便立即改变策略,改强攻为围点打援,让寿阳重镇成了一座孤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