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七国之乱”,宇文?当然十分清楚。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为了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来维护在暴秦废墟上初建的大汉帝国,他重新启用了被秦始皇废除的分封制,一口气分封了七个异姓王,采取了郡国并行的管理方式。也就是在秦国郡县制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地复辟了上古的封建制,封建者,封邦建国是也。这种因时制宜的方式固然起到了在大汉初建时的稳定作用,但无疑也埋下了封建割据弱化中央集权的隐患。刘邦显然很善于总结前朝失败的经验,他不仅吸取了暴秦二世而亡的经验,也没有忘记东周王朝最终覆灭的原因。东周末年,周初一千八百国经过无数次的征伐兼并已只剩战国七雄,天下已不知有周,中央政权早已名存实亡,这就是封建制所带来的最终恶果。所以在大汉政权稳定后,刘邦就开始着手铲除异姓诸王。是他正式写下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注解,成为后世新王朝建立之后的行动范本。应该说,刘邦的封王和削藩都做得很成功,但他却在这一系列成功之后来了个狗尾续貂。削平异姓七王之后竟又分封了同姓九王,并杀马为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随着分封诸国势力的逐渐坐大,刘邦的后继子孙感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削藩也就成了皇帝和拥护皇权者越来越迫切的愿望。高祖之子,文帝刘恒就已寻机先行削平了济北王和淮南王。到了高祖之孙景帝刘启时,则已将晁错的《削藩策》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开始执行。至此,无法调和的中央皇权和诸侯王权之间的矛盾终于全面爆发,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同姓诸王联合叛乱,参与叛乱还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在十个月之后就被镇压,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献给了大汉朝廷。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尽被废除。
审弘见宇文?有所触动,神色黯然,不由信心大增,再接再厉道:“天元帝杀齐王于前,封五国于后,所为何来?实是他自忖德薄才疏,因自危图安,就必须拿叔辈诸王下手。只缘先皇武帝尸骨未寒,五王势力犹存,天元尚不敢过分相逼。但待到南陈被灭天下一统,皇权威加四海时,藩王的存留便不再是一个尚需斟酌的问题了。”
听罢这一席话,宇文?眉头紧锁久久没有言语,直到冉治齐清咳了一声,他才从自己纷乱的心绪中回复过来,对审弘说:“如此请容我三思,审先生暂且先下去休息吧。”
审弘看了看冉氏父子,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