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末呈上了那幅韦静怡的肖像卷轴,韦孝宽看了大为激动,我相信皇帝的亲笔题跋和小印应该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虽然我的毛笔字尚欠火候,但毕竟是皇帝御笔。韦孝宽说:“陛下,只是您将静怡之姓写为‘宇文’,臣就不敢将此画示人了。”
“老将军何出此言?太祖将‘宇文’皇族之姓赐予了您,是您的荣耀啊。朕知道老将军避讳、谦逊,一直都没有使用‘宇文’姓氏,但朕将令孙写为‘宇文静怡’却是理所应当的。”我笑着招呼韦孝宽坐下饮酒,“除此之外,朕还命能工巧匠在一块玉璧上镌刻了老将军的《灭齐三策》,也做为老将军的寿礼吧。”
小末又呈上了一个锦匣,里面是一块尺余见方的淡绿色玉璧,用篆字体镌刻着韦孝宽的得意之作。韦孝宽恭恭敬敬地接过去仔细端详了半晌,竟然老泪纵横。我以为他是感动的,便问:“老将军这是怎么了?”
“这让臣想起了高祖武帝啊……”
这个答案出乎我的预料,却是我可以借用的话题,便做黯然状:“是啊,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皇祖,不能忘记皇祖的丰功伟绩,并且要珍惜皇祖亲手缔造的大周今日之局面啊。”
韦孝宽深深点头,拭去泪痕说:“高祖武帝能有陛下这样的圣孙,老臣很为他高兴啊。”
其实两件寿礼都是这五天内才赶出来的,韦静怡的画像虽是我的主意,但绘画者却是司马泳。他多才多艺画功了得,我描述他绘制,竟也画得栩栩如生。韦静怡本来就是个小美人,再一经渲染,一个清纯可爱的小女孩就跃然纸上。而玉璧则是司马泳的点子,一路东巡过来,已经收了很多地方官员献上的珠宝美玉。司马泳选用一块玉璧刻字,就是暗含韦孝宽‘玉璧成名’之意,再配以他的《灭齐三策》,可谓珠联璧合,恭维得到位且高雅。
开场白差不多了,我又敬了韦孝宽两杯酒,正待转入正题,韦孝宽问道:“不知天元大皇帝陛下的龙体是否无碍?”
“哦,不瞒老将军说,父皇他其实并未与朕一同出巡。”我便趁机将如何在猎场遇刺,如何与宇文赟设计此次出巡,如何在黄河龙船上遇刺,如何遇到陈王救驾,如何审讯刺客等对他进行了详细说明,只是隐去了冯小怜和代王的事情。最后我说:“朕素知老将军多谋善断,特召老将军前来,并不只为贺寿一事,也想请教老将军如何看待两次行刺事件,为朕指点一下迷津。”
韦孝宽一直听得非常专注,但面色平和,似乎对行刺中的惊险和埋藏的奸恶见惯不惊。待我说完,他一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